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的中国比任何时期更加呼唤创新,寻求效率,更加渴求由一个口大国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诺奖之困”一度成为钱学森等“民族脊梁”的心中之惑,“如何才能培养出民族的大师?”将会成为并将一直成为有识之士的评议话题。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还包括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教育教学方式与理念等各相关方面的变革。有关教学方式的变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到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对概念的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一直都是讨论的焦点,原因有:首先概念是知识的细胞,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特别是数学中大多概念不是原始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本身作用重大,而且探究这些概念的过程也有价值;其次当前概念的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一个定义加几条注意”的释义模式广泛存在,学生没能去体验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学生只能采用机械的方式去识记概念,这又导致学生的学习只会模仿和记忆,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明知这样去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少老师为什么还会这么去做呢?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以考生成绩作为评定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早已大行其道,有老师说,“一个定义加几条注意”的释义方式更节约时间,更有利于考试出成绩,后一种方式太浪费时间,也不见得学生在考试中会出更好成绩。的确,当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课时是有些紧,在两年或两年不到的时间学完5本必修及若干本选修,不容你去挥霍时间,而概念的教学若让学生去体验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这也是事实。针对以上矛盾,为什么不尝试让学生进行概念的自主学习呢?一方面学生可以去体验概念过程,过程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把传统课堂上的事情移到课前,从而扩大课堂容量,提升效率。鉴于以上事实及个人的思考,作者依照国内外有关自主学习的理论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工具的分析,拟对高中数学概念的自主学习作个人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数学概念的自主学习的可行性、所需条件及受到的影响因素、操作的策略与模式等。研究的第一部分是通过一份问卷从三个方面去了解相关信息,通过问题3~6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通过问题7-11去了解学生在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情况(据相关的资料,此类因素对自主学习有较大影响),通过问题12-15是去了解学生曾经进行概念学习时的感受。编制该问题组有几个目的:一是了解学生对概念及概念学习的认知,为后面的策略、模式研究提供信息;二是去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自主学习接受程度和学生在自我效能等涉及自主学习方面的情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相关资料。研究的第二部分是策略的探索,结合问卷所得信息,发现学生在理解“概念”及“概念学习”方面均有不少误区。于是借助文献资源,针对问题进行质的研究,从三个方面予以策略分析。研究的第三部分是模式研究,探求一种易操作、有效率、见成效、有较大适用面的高中数学概念的自主学习模式。本研究旨在寻求数学概念的自主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研究思路是通过背景调查分析问题,去寻求有效策略,探究可行模式。研究方法用到了文献分析、调查、教学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