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介绍一种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肩袖重建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1年9月接受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的34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男19例,女15例,年龄介于67~78岁之间,平均(71.1)岁。34例均为四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移位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脱位,9例关节面凹陷骨折面积超过40%,术前肩关节Neer评分为(22.3±4.8)分。34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时均使用胸骨针修复肩袖,手术时没有过分剥离骨折块与肩袖组织,保留肩袖组织与骨块相连,将胸骨针沿着肩袖大小结节表面肌腱-骨结合部环形缝合备用,可用多根,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髓腔,置入髓腔塞,并用骨水泥固定,假体置入后,将肱骨大、小结节及碎骨块解剖复位,收紧胸骨针,大小结节及肩袖附着的碎骨块均原位贴在人工肱骨头下方。术中应尽可能将残余的肩袖和肌肉组织损伤进行缝合修复,并要注意缝合后的动力平衡。结果本组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8±6.6)月。结果:①疼痛:5例轻度疼痛,27例完全不疼,1例肱骨假体留置过长致肩关节上举运动痛、静止不痛,1例肩关节运动受限、疼痛。②运动范围:3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外展45°~140°,平均(106.3°±24.8°);外旋5°~30°,平均(21.4°±7.6°);内旋5°~50°,平均(31.3°±10.9°)。③功能:34例患者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如梳头、穿衣、摸背等)④X线表现:随访期间假体无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1例大结节高于人工肱骨头假体。采用Neer标准对人工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本组患者中24例为优,8例为良,2例为可。无关节脱位、半脱位等关节不稳情况。无一例出现感染、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术后患者肩关节Neer评分为(88.9±5.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63,P<0.05)。结论随着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技术的成熟及临床广泛应用,接受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的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也会越来越多,对于此类患者,术中肩袖止点的重建必须尽可能接近解剖复位,牢固地重建大、小结节是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使用胸骨针进行肩袖修复及大小结节固定能使肩袖和大小结节接近解剖位置,并且比常规的涤纶线强度高,固定牢靠,能满足术后康复训练的需要,对术后肩关节的稳定及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