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18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任是伦理学中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范畴。在道德规范的整个体系中,道德责任居于最高层次,道德责任意识也成为衡量人的道德觉悟程度和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德行能力,在相当意义上,取决于人的道德责任意识的能力。任何对道德教育的探讨都不可能不涉及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成功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人负责的去行动,培养有道德责任感的人。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目前一些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容乐观,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已成为国人普遍忧虑的问题。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并外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重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实际上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关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重振道德,就是如何培养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使他们学会负责,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过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文章首先考察了大学生道德责任危机现状,认识和反思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现实社会中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职业、对集体、对社会等方面道德责任观的不同认识以及道德行为缺失的现象,并从个人、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做出归因分析后,认为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责任意识的弱化,而长期以来对责任教育的忽视是重要因素。因此,加强责任教育,教大学生学会负责任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其次,文章以伦理学对责任的考察为切入点,探求人履行道德责任的缘由。在对中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责任的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解读道德责任的内涵,阐述责任的分类以及道德责任行为的心理机制。辨明责任与义务、职责、良心的相互关系,论述人要承担责任之必要性。再次,文章分析人履行道德责任的基础是人的自由与选择。从伦理学、哲学的视角阐述了意志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的关系。认为道德自由就是自由的道德选择。自由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是选择的属性,选择是承担责任的前提,只有自由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道德选择,才能使选择者负有责任,也只有责任才能说明选择者是自由的。自由与责任相依相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角色承载责任,协作产生责任,分工明确责任,从而进一步阐述人能够履行责任的基础前提和条件。最后,文章以教大学生学会负责,做有责任心的人作为高校责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阐述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地位的确认及目标定位后,从责任感的理性认识、责任观的建构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道德责任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实践策略。
其他文献
银行作为金融界的中流砥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址可谓是举足轻重,其业务复杂多样,但主要可以分类为(1)资产类业务(主要是贷款,债券投资以及现金资产业务)(2)负债类业务(主要是
通过阳极氧化方法制备的阳极氧化铝(Anodic aluminum oxide,AAO)薄膜分为壁垒型(Barrier anodic alumina membrane,BAAM)和多孔型(Porous anodic alumina membrane,PAAM)两种。
随着电网谐波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和人们对高性能电力传动技术的需要,PWM整流技术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可以做到高功率因数,直流电压输出稳定,具有良好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种新型包覆材料——聚甲基丙烯酸丁酯,通过填充改性、工艺完善、性能优化等一系列手段,将其成功地应用于火药的绝热包覆层。本文首先对甲基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
<正>近年来,新疆森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以特色林果业为主的覆盖全疆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基本建成,以33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骨干,覆盖区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将会成为未来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旋律之一。管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工具、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佳综合效益;是计算机
我国学术界对产学研的研究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对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也有近十年的历史,这两个领域都曾出现过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我国学术界至今尚未出现将这两个领域进行紧
根据昌吉州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旅游业迅速发展,但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日显落后。旅游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对旅游具有保障与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立一个快
<正>1什么是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