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自适应巡航车辆-护栏碰撞一体化仿真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自适应巡航系统控制策略的原因,当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目标车辆脱离自车的雷达范围后自车会恢复至巡航车速,但较高的巡航车速会使车辆在弯道中发生侧滑失控而与护栏发生碰撞等事故。目前针对车辆失稳侧滑条件下与护栏碰撞过程中乘员横向离位和损伤的研究相对匮乏,研究车辆侧滑和碰撞过程中乘员损伤以及车辆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效果对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参考典型的交通事故案例,结合Car Sim和Simulink搭建了适用于本文场景的交通安全事故场景,并完成了碰撞前即车辆侧滑过程的联合仿真工作。随后本文以2010款Yaris为研究对象,完成了整车以及约束系统模型的搭建和验证;按照标准《公路波形梁钢护栏》(JT/T 281-2007)绘制弯道护栏模型,搭建车辆-护栏碰撞有限元模型,并按照事故场景对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进行了设定,以获取碰撞过程中车辆运动变化曲线。其次,以全过程车辆运动响应曲线为边界条件,对假人的运动和损伤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车辆侧滑过程中,假人发生了明显的横向位移,头部和颈部最大横向离位量达到0.1324m和0.1031m,导致原有约束系统的保护效果受到削弱,使乘员在碰撞阶段受到较大损伤,头部和胸部的3ms合成加速度最大值超过40g,危及乘员生命安全。为了改善乘员横向位移和所受损伤,在原有约束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主动预紧式安全带(Active Pretension Seatbelt,APS),仿真结果表明:在同等边界条件下,APS在碰撞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乘员横向离位,在头部和胸部最为明显,分别达到5.2%和7.8%;在后续的损伤方面改善更为明显,头部36降低了17.8%,胸部38)降低了9.8%,左大腿力17))降低了34.1%。最后,根据多目标优化理论对配备了主动预紧式安全带的约束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利用Mode FRONTIER与MADYMO耦合搭建了多目标优化平台。优化结果显示较优化前假人各部位损伤值都有所减低,其中头部36、头部38)、胸部(88)、左大腿力1)优化效果比较明显,分别降低了37.5%、18.1%、19.98%、29.84%。证明对配备了主动安全带的约束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匹配和优化后,能更加有效的对乘员进行保护。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对于进气道燃油喷射发动机,高燃油经济性和低排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空燃比(Air-Fuel ratio,AFR)的精确控制。针对瞬态燃空比的快速精确跟踪的问题,提出了燃空比非线性控制方法。首先,利用发动机均值模型对进气道空气动态模型、燃油动态模型和发动机输出模型建模,并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补偿建模误差,进而获得精度较高的模型;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框架下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基于模型实时预测进入气缸的空气量补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制作的同种异体和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Allo-Xeno-ADM)免疫原性差异.方法 将异种(猪)和同种异体(兔)中厚皮片采用Trypsin+Triton X-100和戊二醛等处理制成ADM,埋植于兔耳、兔背皮下,分别比较交联型Xeno-ADM1组、网状交联型Xeno-ADM2组、未交联的Xenc-ADM3组、以及动物先用Xeno-ADM蛋白免疫后再移植交联型Xeno-ADM
会议
现阶段大部分城市仍然采用重型柴油车作为客车,由于产生大量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采用新型动力系统是解决客车尾气污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动力系统研发中室内台架动态模拟试验由于周期短、成本低并且试验重复性好等优点,已成为动力系统研发过程中重要的试验手段。负载模拟试验台需要能够实时动态还原车辆在路面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动态负载,只有台架加载的负载与车辆实际行驶负载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负载模拟试验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与现实,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渊源,为探析此二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底气。本文从逻辑、实践及价值三个维度探讨二者之关系,不单单是帮助理解和践行这一命题,更是想让二者牵手耦合,助益文化复兴。
发动机作为工程机械主要的动力源之一,其燃油利用率对整机性能有重要影响。燃油利用率除了与缸内燃油燃烧是否充分有关之外,各个摩擦副的摩擦损失也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基于团队在研的某V型两缸汽油机为依托,研究分析了内燃机中主要摩擦副曲轴-轴承系统的润滑性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过程中结合了有限元技术和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首先,根据设计参数建立曲轴-轴承系统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处理,根据发动
本文主要进行车辆垂直泊车系统的相关研究,针对垂直泊车系统中的三个核心技术——车位识别与泊车路径规划和路径跟踪进行了研究,针对带有车位标志线的垂直停车位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车位线识别算法,然后对垂直泊车进行了路径规划并设计路径跟踪控制器,采用车辆动力学软件进行了垂直泊车仿真,为研究车辆垂直泊车系统提供一定参考。首先,完成对有车位线的垂直泊车车位的识别分析,采集不同光照条件、不同车位背景、不同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