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层的运行单元,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的经济支撑。因此,大力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对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系统理论思想,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复杂网络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微观与宏观促进机制。主要工作和内容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接受群体基础素质差、信息化政策环境不健全、城乡信息化差别大等,指明了今后的建设方向。(2)根据我国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当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县域经济信息化的几种科学发展模式,即资源共建模式、中介服务模式、ASP服务模式和信息入户模式。并用实际例子说明了典型模式的应用状况及其效果。针对信息入户模式,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通过构建农村知识或信息传播网络,从微观上讨论了几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农村农业知识传播的影响。由于知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间接分析了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微观促进机制。(3)基于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根据县域经济信息化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并结合县域经济信息化指标构建的依据及其特殊性,本文构建了反映县域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六个基本信息要素组成,分别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消费水平、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每个基本信息要素通过不同的指标来衡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要素与指标的权重,给出了计算县域经济信息化水平的计算公式。(4)根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及建模步骤,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分析了河北省某县经济系统中信息化水平与各产业要素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县域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测定模型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在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后,讨论了信息化对各产业产值、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进而从宏观上分析了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宏观促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