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RN1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x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绝大多数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确诊时多为中晚期,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尽管胃癌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案日渐完善,由于缺乏可靠的诊断或预后指标,胃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够理想。因此,探究胃癌的潜在分子机制以找到有效的生物标志物迫在眉睫。细胞的增殖调控异常、凋亡调控失衡、转移能力改变均可引起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基因的调控,肿瘤的形成与基因调控的异常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构成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由于缺乏特异性的基因靶点,现阶段胃癌的治疗方式比较有限,仍以传统化疗为主。针对胃癌的靶向治疗手段也十分有限,只有曲妥珠单抗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HER-2阳性患者的一线治疗,但目前在我国胃癌患者群体中,这部分患者只占到约总体胃癌患者的16%。探究胃癌调控基因及其分子机制,能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对临床方案的制定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不可取代的指导作用。LRRN1(富含亮氨酸的重复神经元蛋白-1)是一种I型跨膜蛋白,主要表达于神经组织,肝、肾、肺、心脏等组织也有少量表达。研究证实其在神经突触的形成及维持细胞干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在肿瘤,特别是胃癌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尝试探索LRRN1在影响胃癌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探讨LRRN1对胃癌增殖、凋亡、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对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展开了进一步深刻探讨。研究方法:1、选择来自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公共数据库基因表达谱及患者临床信息数据,分析LRRN1在胃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对预后的影响;2、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3、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LRRN1的mRNA表达水平;4、脂质体介导的siRNA或cDNA质粒转染,沉默或过表达目的基因;5、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6、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慢病毒转染,沉默或过表达目的基因;7、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8、采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单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9、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10.Affymetrix sanner 3000芯片检测细胞基因表达谱水平;1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asL的浓度;12、裸鼠模型检测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能力;13、TUNEL染色方法检测小鼠移植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14、采用Transwell法测定细胞迁移能力;15、细胞粘附实验测定细胞粘附能力;16、免疫组化分析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17、统计学分析:每项实验均进行3次重复独立实验,实验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双侧t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显著差异。结果:1.LRRN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公共数据库TCGA数据库中胃癌及正常组织表达谱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胃癌中LRRN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证实胃癌细胞中LRRN1表达高于胃正常上皮细胞。2.LRRN1是胃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对TCGA数据库中胃癌患者临床数据的分析结果提示:LRRN1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显著相关。进一步,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LRRN1是胃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LRRN1对胃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同样在GEO数据集GSE62254中得到了验证。多个数据集(TCGA、GEO、KM-plotter)中患者临床数据分析提示:LRRN1高表达的患者具有更短的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期(DFS)。3.LRRN1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其具体机制可能与AKT、ERK的激活、细胞周期相关。应用慢病毒shLRRN1转染胃癌细胞系HGC-27、SNU-216下调LRRN1表达,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AGS中过表达LRRN1。MTT实验结果显示:干扰LRRN1表达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过表达LRRN1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干扰LRRN1表达后,胃癌细胞的长期增殖能力减弱;过表达LRRN1后,胃癌细胞的长期增殖能力增强。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LRRN1与AKT、ERK的活性相关。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进一步显示:慢病毒干扰LRRN1表达后,胃癌细胞的成瘤能力减弱。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iRNA干扰LRRN1表达后,胃癌细胞发生G1期阻滞。4.LRRN1抑制胃癌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iRNA干扰LRRN1表达后,胃癌细胞凋亡增加。5.LRRN1通过抑制c-jun下调Fas、FasL抑制胃癌细胞凋亡。利用siRNA干扰胃癌细胞系中LRRN1的表达,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验均证实Fas、FasL表达上调。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使用siRNA干扰Fas表达或应用FasL中和抗体均可逆转siRNA干扰LRRN1表达带来的凋亡。利用siRNA干扰胃癌细胞系中LRRN1蛋白表达,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c-jun及其磷酸化上调。利用siRNA干扰胃癌细胞中c-jun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显示Fas、FasL表达下调。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使用siRNA干扰c-jun表达可逆转干扰LRRN1表达带来的凋亡。6.LRRN1促进胃癌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干扰胃癌细胞LRRN1表达抑制胃癌细胞迁移,过表达LRRN1促进胃癌细胞迁移。但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的结果并没有发现LRRN1与EMT之间的关联。7.LRRN1增强胃癌细胞的粘附能力,其具体机制可能与FAK的激活相关。细胞粘附实验结果显示:干扰胃癌细胞LRRN1表达减弱胃癌细胞的粘附能力;过表达胃癌细胞LRRN1增强胃癌细胞的粘附能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干扰LRRN1表达能够下调FAK的磷酸化水平,过表达LRRN1促进FAK磷酸化。8.LRRN1增强胃癌细胞的腹腔定植能力。裸鼠腹腔成瘤实验结果显示:干扰胃癌细胞LRRN1表达减弱胃癌细胞的腹腔定植能力。结论:1、LRRN1促进胃癌细胞增殖,是胃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2.LRRN1通过下调c-jun表达抑制Fas/FasL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凋亡。3.LRRN1促进胃癌细胞转移。
其他文献
国有企业的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想要稳健前行,需要加强对本企业管理,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突破合规管理工作的资源瓶颈,进一步完善合规管理的各项流程与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力度,努力把合规管理工作与企业经营业务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国有企业内部合规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
目的:在老龄化的社会中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退行性疾病。AD主要影响记忆,其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至今不明。在众多发病机制中Aβ1-42一直被公认处于中心位置。近年来,研究发现微血管病变贯穿于AD发生的全过程。AD和微血管病变之间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的危险因素,在AD发生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之前就发生了微血管改变。更全面的了解微血管因素和AD发病的起因及病理进程之间的联系,能够
目的:特发性脊柱侧凸为生长发育期间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好发于青少年。脊柱侧凸不但可以造成患者脊柱的塌陷、疼痛、以及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劳动能力,并且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并伴有术后并发症和明显创伤,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与褪黑激素缺乏有关。应用褪黑素拮抗剂可以提高治疗双足大鼠脊柱侧凸模型的成功率,表
研究背景和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新生儿常见的重大出生缺陷,是导致围产儿死亡和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证实,CHD主要由于胚胎时期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其中遗传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心脏发育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与CHD关系的机制仍不明确。心脏发育过程为多基因共同调控的极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影响
目的: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主要包括体外受精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精子卵浆内注射技术(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近年来,ART的应用越来越常见,而“试管婴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尚不清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胎儿环境中不良事件的影响可能会增加其未来
目的:肥胖是最为流行的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全球约有30%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肥胖能引起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增高,包括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T2DM),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发现胃减容手术可使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降低,而且可以长期维持血糖正常。减重手术能够有效控制肥胖T2DM
目的: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CCI)是由于长期的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性、进行性的认知和神经功能障碍。其病理机制可能与神经元减少及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及免疫调节等潜能,为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和组
背景: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已制定到2030年彻底消除疟疾的目标。近年来该地区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间日疟感染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疟疾的传播主要集中于边境地区,输入性疟疾已经成为疟疾传播的主要来源。因此,深入了解间日疟原虫的传播动力学特征,比较实施疟疾控制措施前后间日疟原虫群体结构的变化,能够为制定针对性的疟疾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1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206个来自大湄公河次区域边境地区
随着盖层研究的深入,其评价方法有了不少新转变,从物性封闭的测井评价方法、超压封闭的测井评价方法、烃浓度封闭的测井评价方法、岩石力学评价方法、微观角度分析法等,到现在BP神经网络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规划聚类法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配合测井资料定量综合分析研究区珠一坳陷盖层的质量,选取了盖层累计厚度、盖地比、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含砂量、突破压力7个参数进行评价,得到研究区盖层质量等级:珠
在中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有效的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因为大隐静脉获取方便,长度足够且内径与冠状动脉血管内径相匹配,所以大隐静脉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自体桥血管。但是应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最大的弊端就是其术后远期狭窄问题。据统计,大隐静脉桥血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狭窄率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