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属于高原气候。受地形影响,高原气候总的特点:低压、低氧、低温、低湿、强风,强太阳光照。一方面,独特的气候条件为青藏高原增加了许多神秘色彩。青藏高原,拥有神奇而又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因此,魅力高原吸引着大量外来人群;另一方面,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非世居人群进入高原的天然屏障。因此,青藏高原气候舒适性和气候风险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外来人口,在合适的时间选择适合的地点进行各种目的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以气候感知与气候适应性理论为支撑,利用青藏高原115个测站30年的平均气象要素(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大气压强、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日照百分率)的逐月基本数据资料,根据温湿指数(THI)、风寒指数(WCI)、衣着指数(ICL)、紫外线指数(UVI)、高原反应指数(PRI)的基本模型。首先,统计并分析各舒适等级和风险等级的城市数及等值线空间分布;其次,分析评价指数在各个季节的变动,测算各个因子对评价指数影响水平的大小;第三,计算评价指数与海拔高度的定量关系;第四,揭示各评价指数在高原的空间分布情况。具体结论如下:(1)各评价指数,在时间上,差异较大。通过对季节的变化分析,对于舒适性的各评价指数,夏季,指数值最高,即最舒适,春季气候舒适度指数高于秋季,最低为冬季,即最不舒适。对于风险的各评价指数,高原反应指数,夏季最低即风险最小,冬季风险最大,春季高原反应指数高于秋季,即春季风险大于秋季;紫外线指数,夏季最高即风险最大,冬季紫外伤害最低,春季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大于秋季。(2)各评价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差异性。总体上:低海拔处,海拔对评价指数影响不大。海拔高度愈高,对评价指数的影响愈来愈显著。从空间分布看:舒适性的各评价指数,分布在高原中部,指数最低,分布在高原东南(川、滇、藏、青)和西北(新、藏)大部分地区,指数较高;对高原反应指数来说,在空间上随着海拔高度和各地区大气压的变化,总体上呈现“马蹄状”分布和“阶梯式”递变规律;青藏高原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普遍较强,在西南部分地区最强,在东南局部区域最弱。最后采用组合矩阵方法,从季节、路线着手,对气候舒适性与气候风险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从结果得知:季节气候舒适性与风险差别显著。从总体上看,夏季适合户外活动的城市最多,春秋次之,冬季大多数城市不适合旅游。基于对路线的分析,最适宜出行的路线主要是青海湖环线的东部、祁连山地的北部、柴达木盆地环线的内部城市、高原民族风情文化沿线的南部部分城市、顺江科考探险沿线的东部、川藏线西部。因此,青藏高原最适宜出行的时间和地点,是在夏季的青海湖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九寨沟-黄龙景区、玉龙雪山-丽江古城。本文在传统气候舒适度研究的基础上,引进高原反应指数和紫外线指数,丰富了气候舒适度评价理论,能够全面的认识青藏高原气候状况。为游客了解高原气候屏障提供了参考,为高原旅游、交通、医疗等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措施和建设服务设施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