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观视角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gfen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来提供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了我国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党中央连续六年发布的一号文件更强调“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现了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投入要素。虽然该规划纲要指出财政要加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投入,但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   本文在借鉴默顿和博迪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按照金融功能观的分析思路即“金融需求-金融体系功能-金融体系结构”的顺序进行布局。通过对新农村建设引致的金融需求、现存农村金融体系功能性缺陷分析以及实证考察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状况,论证了我国改革和完善现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一个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非正规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内的竞争性的、多元化的、功能完善的新农村金融体系,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分五个部分:首先,介绍选题背景、评析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现状、介绍论文的基本思路及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最后对主要创新之处和不足进行了概括;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农村金融理论以及金融功能观理论,并分析了金融功能观理论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指导性作用;第三部分,首先回顾了浙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历史,再从正规金融机构以及非正规金融两个方面分析现状;第四部分,先从金融功能供需的角度来分析浙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再以实证检验来考察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状况;最后,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框架下,结合资源基础理论,首先探讨了公司风险投资中存在的双边道德风险,指出企业家采取低效率的冒险性创新活动,是应对大公司知识窃取行为的一种自我
政府采购和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产生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形成和完善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成熟时期。政府采购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在西方国家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在
黄河流域的自然差异很大,流域内各地区在经济总量、人口分布、城市化及工业化、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因此,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也呈现多样化。在影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