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奖励制度下的搭便车行为控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5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控制搭便车行为,建立良好的公共合作秩序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奖励制度对控制搭便车行为的影响效果的差异,并寻找对控制搭便车行为最有效的奖励制度,为本质上解决搭便车问题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本文将研究引入奖励制度的搭便车实验,并将我监管、第三方监管和小组之间相互监管三种不同的监管主体与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两种不同的奖励手段和“得失”框架效应、奖励强度相结合,得出以下八种不同的奖励制度并研究其分别对搭便车行为控制效果的差异:(1)自我监管精神奖励制度的搭便车实验;(2)自我监管“失去”框架效应下的物质奖励制度的搭便车实验;(3)自我监管“得到”框架效应下的物质奖励制度的搭便车实验;(4)第三方监管精神奖励制度的搭便车实验;(5)第三方监管只对最高贡献者物质奖励制度的搭便车实验;(6)第三方监管可以对多名参试者物质奖励制度的搭便车实验;(7)小组之间相互监管精神奖励制度的搭便车实验;(8)小组之间相互监管物质奖励制度的搭便车实验。本文实验采用了Z-Tree软件和实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应用SPSS17.0和STATA12.0两种软件分析实验数据。采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得出结论:第三方监管只对最高贡献者物质奖励制度改变了参试者的最优策略,控制搭便车行为的效果最有效、最稳定。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和产业发展的源泉。无论从产出比还是就业比分析,山东省都有产业结构服务化的趋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学生探究问题中往往蕴含着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可贵的探究态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良好态度。  一、把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  学生是知识信息的发现者、探索者、接受者。教学时我们应
一人公司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现.现代西方国家公司法已突破公司的社团性向允许设立一人公司的方向发展.我国现行公司法禁止一人公司的设立,但又承认国有独资公司和外商独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