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阎营造:近世英格兰传统民居堂室格局考辨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时逢兵燹战乱而国人亦正处于对民族文化自省与反思,营造学社先贤们开启了中华传统民居学术历程,梁思成先生确立为学术名词“民居”,而英国风土建筑学术萌芽自16世纪,在方法论、学术深度和广度方面均已形成多维学科视野的时代语境。另外伴随至今的“百年乡建”和乡村现代化转型,特别是建筑师所面临“乡村复兴”背景,其学术自然以多元视角解决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而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农村地区,至今英格兰乡村依旧维系“兼城兼农”的田园景观,伴随乡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早在18世纪英格兰已完成全面的社会变革,成为一个典型的非农社会。传统民居是为乡村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其学术问题域、方法论及学术成果亦与上述多重问题戚戚相关。英格兰传风土建筑既是历史遗迹,又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其堂室格局演进模式同伴随的乡村历史进程是为“居住形态”的现代化转型样本,将风土建筑传统视为时代文化延续,联系居住行为与民俗文化,形成了该领域研究的新“语境”。上述背景下重读华夏传统民居建筑研究,重新界定英美的学术视角而又反过来形成对本土研究视野的考订,将中华建筑艺匠开放于全球建筑文明的时空参照中无疑具备时代的意义。通过12个月访学期间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以建筑类型学抽象图式分析、归纳英格兰民居堂室格局演进轨迹,定义9个“基础图式”(Basic Schemata)与10个“衍生模式”(Spatial Verbs),对传统民居中的关键普遍类型给予案例蒐集、阅读、分析和学术诠释,特别是近世(Early Modern Period)英格兰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风土建筑的演化与变异,由此形成中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英格兰传统民居堂室格局类型谱系。并在之后的史论分期中以历史学外部路径触及类型演进中的社会问题,为达单体建筑样本集群与宏观历史语境的关联,从而将民居衍生类型与其背后的居住行为、居住文化习俗融入到一体的分析框架。研究内容和成果表明,英格兰传统民居堂室格局在长达5-7个百年的演进过程中,民居建筑平面作为分析理解其形态发展的切入点,是为演进历程之最直接镜像,亦属整体乡村文化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直观表达,同时具备类型学的谱系特点,大致9种不同主体大类:廊厅(Aisled Hall)、敞厅(Open Hall)、长屋(Longhouse)、堂入式(Lobby-entrance)、直入式(Direct-entry Farmhouse)、扩间模式(Increased Accommodation)、单坡模式(Outshuts)、双进模式(Double-pile Houses)及非主流类等等。该类型演进谱系按照编年发展体例主要分为:中世纪晚期的风土时代遗产(c.1250-c.1575);两次英格兰传统民居大变革时代(c.1575-c.1642);英格兰居住建筑风土传统衰退期(c.1642-c.1690)和英格兰居住建筑风土传统消亡期,各个时代的堂室格局类型皆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印记,亦受到时代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往大陆地区关于传统民居研究要么重点在历史上的风土住宅,要么专攻借助于社会学科的乡村研究,文章则在充分研究建筑学本体空间形态的前提下探寻两者之间的兼容——以中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整个近世时代英格兰传统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建筑类型学方法蒐集、阅读、分析和归纳其堂室格局类型衍生进程,并进一步挖掘建筑空间形态演进模式背后的历史动因,从而试图探寻和讨论英格兰乡村现代化、城市化的整体文脉特征。文章试图在以下3个方面有所学术贡献:①英格兰风土建筑学术发展历程文献综述及其民居类型学方法论;②英格兰近世传统民居调查样本图集;③英格兰传统民居堂室格局类型演进模式谱系(Typological Schemata System)及其史论分期。最后回首整个文章研究历程,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那样将其历史传统如此完整地带入了现代生活,历史和传统已成为英国人行事的准则,影响着不列颠大陆(Great Britain)的方方面面。中国人对于英国率先打开晚清国门的情感自来复杂,英国的城市化历程虽说其本质上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属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型”模式,伴随圈地运动(Enclosure)、农业革命(British Agricultural Revolution)、铁路运河交通建设及商业革命等多线进程,但在其乡村景观变迁的历史大潮中依旧维系了风土传统以形成一种“兼城兼农”的优良品质,伴随期间的传统民居类型演变亦走过一条具备谱系化特征的完备进程,研究其具体过程并加以分析整理无疑对乡村居住建筑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建筑师和建筑学理论研究者来说,在上述中国城镇化的大潮中,如何留住绿水青山的“乡愁”,如何书写记述乡村风土景观及其背后的演变历史是为本文所期望的突破,通过整理客观建筑样本案例并加以类型学方法论的分析,为最壮阔的地景变迁历史做一点微薄的笔记,亦为后续学者同仁的学术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其他文献
信息社会中,人们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或者智能手机能够及时获取有用信息,包括人体健康数据、位置服务、语音数据、视频数据等,在位置服务中行人在室外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获取较为准确的位置信息,而室内定位领域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获取信息的标准方案。在陌生的建筑使用场景中,定位系统需要具备无需行人初始点、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特点,针对以上需求,论文探讨了基于地标检测的地图匹配算法,以及基于空间约束的跨维度信息匹配视
为科学评价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不同部位肌肉营养与风味特征,对比分析了其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除灰分外,蓝鳍金枪鱼背部和腹部肌肉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背部、腹部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4.70和18.61 g/100 g;背部、腹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9.34和30.29 g/100 g。蓝鳍金枪鱼背部和腹部肌肉
对影响生食金枪鱼品质的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和污染物指标进行研究,为生食金枪鱼的生产、贮藏及销售过程中的品质控制提供技术支持,也为修订生食金枪鱼行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不同来源的26个生食金枪鱼样品,分析其所含中心温度、一氧化碳、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组胺含量对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评分和TVB-N值测定,探讨不同贮藏温度下生食金枪鱼的品质变化规律。在加工过程中,应控制生食金枪鱼的中心温度为冰鲜产品-1
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道路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案应充分考虑经过地区所属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轿子山周边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属性。通过对比分析,从力学、水文方面研究保护区道路边坡生态修复作用机理,从坡率、岩性等方面研究坡体的稳定性,合理选择道路边坡生态修复的类型和植被,介绍道路边坡生态修复在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中运用的优势及存在的局限,通过道路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方案及工程实
九寨沟县为“中国旅游强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联系紧密。2017年,九寨沟保护区发生7.0级地震,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遭受极大创伤。基于此,本文分别以2016、2018年为地震前后基准年,从供给服务、调节与维持服务、文化服务3个方面选取7项指标,构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体系,探明地震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表明:(1)地震前后九寨沟保护区
近年来,对地观测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和深空探测卫星对天线增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口径、高精度成为星载天线的主要发展方向。当天线口径一定时,反射器形面精度(反射面离散点的均方根(RMS)误差)是影响天线增益的主要因素。反射器从设计、制造到在轨运行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引起形面误差,导致形面精度下降。利用压电作动器主动控制反射器结构变形,能够有效补偿形面误差,进而提高在轨形面精度。目前,国内外关于反射
机床被称为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装备。因为机床和工件都不是刚体,所以在切削过程中将发生形变和振动。这会使刀具和工件偏离预定的位置关系,导致加工结果与所需零件形状之间存在误差,还会在加工表面上留下振纹,降低被加工零件的精确度和光洁度;并且如果转速和切削用量设置不当,将有可能引起切削自激振动失稳,进而导致机床振动幅度和切削力急剧增加,并在极短时间能就有可能使刀具或零件发生破坏。
一、简介兰花干是扬州传统名特食品,历史悠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清人林苏门在“刊上名目饮食”上,有诗咏道“晚饮炊成月正黄,家芷兼味究可尝,会当下箸愁无处,小菜街头卖五香”.这诗中所指的五香小菜就是兰花干。兰花干就是将普通的豆腐干经过冷水煮开→吹干冷透→切花→日晒或吹干→油炸并拉长成15厘米左右→加五香和其它配料煮焖等工序加工而成。干子切花后拉长时孔眼的形状,如同竹篮孔眼的形状,故美其名曰兰
期刊
大数据的发展与物联网和云计算息息相关,如何采用一个好的网络拓扑结构将物联网和云计算相关的数据中心架构中成千上万的服务器、存储器、路由器、交换设备、计算机系统互连在一起(称为互连网络),使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是目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互连网络在实际运行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例如路由器、交换机、通信链路等发生故障,故考虑网络的容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给定的互连网络,最多能容忍多少个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