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反收购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收购上海延中实业揭开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序幕。延中实业在宝安公司发布公告之后,即表示不排除采取反收购的可能,并聘请了应对敌意收购很有经验的施罗德集团香港宝源投资公司做顾问。延中实业还就深圳宝安在收购过程中关于持股比例的信息披露违反了当时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规定》提起诉讼。虽然在证监会的介入下反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此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公司收购日益频繁,敌意收购与反收购活动屡有发生。随之而来的是关于敌意收购有利公司治理,主张严格限制反收购的观点出现。但我国资本市场上部分敌意收购公司的不纯动机也开始暴露,以目标公司的融资能力和丰富的现金流为目标,导致收购后掏空目标公司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应该给予公司反收购以适当的生存空间。 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公司股权集中,敌意收购并不多见,激烈的反收购行为不常发生。对反收购的研究较少,使得一些公司一旦遭遇敌意收购,在事前缺少防范、事后无力反抗的情况下被全部或部分吃掉。从我国已经发生的爱使股份、济南百货、胜利股份等的反收购案中,我们既看到了公司面对敌意收购的强烈反击,也看到了其反收购能力的薄弱和得不到法律的保障。随着我国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上市公司股票流通数量将大增,股权分散将加剧,这将导致敌意收购的目标公司增多、选择对象和范围扩大,敌意收购会更加活跃。因此,如何提高公司反收购能力,如何完善和规范反收购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施,如何在反收购中保障股东的权益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出发,在提出反收购存在必要性的同时,结合国外反收购的成熟制度和经验,通过收集归纳大量案例,全面剖析我国公司反收购现状,发现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如下:第一章探讨反收购的相关理论。首先阐述反收购的概念以及公司进行反收购的理论支持,提出应该给予反收购适当的生存空间;其次,介绍西方国家成熟的反收购策略。从事前预防和事中抵御出发简单介绍西方国家常见的反收购策略,并以目标公司成为收购对象的可能原因为源头,探寻上述策略的经济意义。 第二章对我国公司反收购现状进行整体评判。通过收集归纳我国资本市场历年来发生的敌意收购与反收购案例,全面分析总结我国公司敌意收购的动机、方式,反收购的主体、策略、结果,见证我国反收购的发展。 第三章对我国公司反收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案例的背景、特色及反收购行为等,深入剖析反收购成败的原因及其意义,总结经验教训。 第四章对完善我国公司反收购进行探索。首先从上述分析总结目前我国公司反收购存在的问题:包括反收购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措施的不规范等,可见我国公司反收购能力还明显不足。并且,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使公司反收购能力的提高具有紧迫性。为此,从目标公司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国家的反收购策略在我国的可行性,并结合我国的法律和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反收购策略的设想;从国家的角度,提出应该加强反收购法制建设,既使反收购得到法律的保障,同时对反收购行为进行规制,以保证我国反收购健康发展。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对我国公司反收购进行了深入的综合评判,该评析建立在对我国历年发生的敌意收购和反收购案例的全面收集,归纳总结基础上,资料充足、内容详实,并全面揭示其存在的问题;2、紧跟经济环境的变动和法律法规的调整探讨我国公司反收购的完善。包括分析我国资本市场正在推进的热点——股权分置改革对反收购的影响;以2005年10月27日最新修订的《证券法》、《公司法》为主要依据探讨反收购行为在法律上可行性等,以提高我国公司反收购规范发展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加速推进的今天,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优势使产业规模化、植根化、网络化,并成为影响资本流向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地区参与区域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多的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解决了该问题,少的也用了近一百年的时间。我国有着世界上
目的:分析跨学科团队精细血糖管理在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治疗的98例患者,用随机数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各个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换日趋频繁。与此同时,制造业中心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和扩散,极大的刺激了全
随着中国电信市场从多年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平稳发展阶段,电信运营商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客户经理制是电信企业面对电信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营销策略升级的要求而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