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农田土壤的定位比较研究及其生态肥对土壤养分调控的大田试验相结合,重点探讨了:(1)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2)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的变化;(3)符合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生态肥等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酶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农田土壤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农业种植模式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的气、热状况;同时可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磷,随着有机种植时间的延长,有机农田土壤对速效养分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这有利于改善作物生长。而常规农田因很少采取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增幅较小甚至减少,其速效养分的供给水平受施用化肥的制约较大。在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方面,常规农业体系的土壤Pb、Cd的含量增加显著;有机农田土壤其含量降低明显,但由于大量使用养殖场的粪肥而导致Cu、Zn的含量增加,这应引起有机农业生产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监测结果显示,有机农业种植体系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期常规农田土壤,有时其差异显著,表现出随有机种植历史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尽管在有机管理模式下,有机农田和转换期农田土壤的肥力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尤其其速效养分的供给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含量随有机管理历史的延长逐渐增加,但单靠使用有机肥而速效养分供应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又开展了生态肥对土壤养分调控的大田实验。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与生态肥混合施用,可起到显著的增产作用,和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矿粉混合施用处理相比,番茄增产分别达14.9%、15.8%;水稻增产分别为10.5%、12.5%,甚至略高于同期常规施用化肥的农田水稻产量。同时,配施生态肥还可以明显提高番茄果实中可溶性总糖、Vc含量,改善其品质和风味;亦可更好地协调水稻的产量构成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关系,为增产打下了基础。另外,配施生态肥,可提高作物的根系活力,有利于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配施生态肥也能提高作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效率,增加光合产物。生态肥通过其微生物组分的代谢作用,可明显增强土壤活性物质的含量;在作物生长的前中期能较为明显地增强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含量,这有助于改善土壤的速效养分供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