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智能汽车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yfou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无人驾驶技术发展迅速,同时无人驾驶智能汽车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这些事故警示着人们,无人驾驶技术给现行法体系带来了挑战,特别是无人驾驶导致的与责任法的关系,需要法律研究者们系统研究和分析。文章聚焦Uber交通事故致死案,从案件事实、责任争议焦点、现有裁判者观点和立法讨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笔者站在汽车产品利益链条的视角,研究我国的民事责任分配逻辑。从自动化分级、驾驶人的民事责任、汽车制造商的民事责任、自动驾驶智能系统提供者的民事责任四个维度进行详细的系统解析。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分别从确立多元归责原则、丰富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创设保证金制度和创建“双轨制”保险系统四个方面探讨无人驾驶智能汽车事故赔偿责任制度的构建。近年来,美国官方和相关企业,从制度、技术等多方面入手,努力促进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交通事故警示着我们,除了在各个层面大力支持自动驾驶的高速发展外,更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为自动驾驶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美国在拟定法规时,重视预防现有FMVSS对引入自动车概念产生限制,尽量做到不过度抑制创新的同时,帮助自动化车辆安全地履行其职能。这也是我国在进行相关立法时,应该重视和参考的。无人驾驶汽车的民事责任认定不仅是法律与技术的结合,也是法律与治理的结合。无人驾驶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实现这一终极目标需要经历不同的技术阶段。在不同的技术阶段,汽车驾驶事故的责任结构也不同。在中、短期,自动驾驶系统的引入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汽车事故责任制,需要通过驱动自动驾驶汽车的生产者,智能驾驶系统的开发者,车辆的使用者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长远来看,驾驶员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正常操作是否出错的举证问题,黑客入侵而造成的交通事故责任承担问题,汽车遇险“紧急避让”造成事故的归责问题,保证金制度或补偿金制度的制定等等,都需要通过立法予以确认。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分娩镇痛模式及效果、对产程和母婴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单胎、头位、孕38-42周自然分娩初产妇65例,进入第1产程活跃期后分为3组,A组应用瑞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贯彻这项基本国策中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由于此前中国企业经营主要集中于国内,一朝走向国际社会,各种跨国经营风险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不
调查体育学术期刊文摘要书写格式情况以提高办刊质量.通过对我国2003年中文体育类10种主要核心期刊的调研,发现摘要文体选用不当、要素涵盖不全等是摘要不规范的主要问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