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古今中外农业发展经验,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主要内容包括:一、农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安排。毛泽东认为,在中国实现农村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变个体经济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他先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作了两次重大探索,并试图通过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来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二、农业的指导方针。毛泽东提出了“农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农村中的其他工作都围绕着农业生产而为它服务”的农业基本方针;确定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同时他还吸取苏联的教训,非常关心和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提出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三、农业的现代化。毛泽东提出用4—5个五年计划时间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的战略目标。1959年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农业机械化”一度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代名词。农业机械化思想的独创之处表现在:靠两个积极性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要同改善农民的生活结合起来;经过机械化实现现代化。毛泽东倡导科学种田,并提出了发展农业的“八字宪法”。他还看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提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思想。四、农业发展动力。毛泽东认为农业发展动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变更生产关系。这是最主要的动力;第二,人的现代化。毛泽东认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农民;第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毛泽东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方针。第四,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毛泽东认为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同时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强调政治挂帅能发挥其解放生产力,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毛泽东新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模式一度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飞跃和农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