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卫星在降水云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shey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增水作业是开发利用空中水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之一。同时,对于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重度灰霾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导致的城市极端高温等大气环境灾害,人工增水作业也不失为危急情况下的有效应急干预措施。为了科学地开展人工增水作业,减少人力物力投入的盲目性,本文首先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对新疆地区人工增水潜力云—层云与层积云的微物理属性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分析北疆大雪—特大暴雪和暴雨过程,揭示了降水过程中云微物理属性的垂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降雨云微物理属性与降雨量的关系,对比分析了降雨云与降雪云的异同点,以期深入认识云和降水物理机制,为有针对性设计人工增水播云方案和强降水预报预警提供新的科学观测事实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层云所在的高度比层积云高,层云中冰云分布在1.0-11.0km,水云分布在0-9.0km,而层积云中的冰云和水云均分布在0-9.0km。层积云粒子等效半径、数浓度及水含量均大于层云,从这方面看,层积云更适合作人工增水对象。层云与层积云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出现较多,冬季相对出现少,特别是层积云更是少见。层云上部云粒子等效半径、数浓度及液态水含量夏季大于其他季节。  降雪过程中云类型以深对流云和层状云为主。冰粒子等效半径(IER)在垂直高度上呈明显的分层现象,随云层高度的增加呈变小趋势,低值段粒子(IER<50μm)分布在整个云层,云层上部分布较多,而高值段粒子(IER≥100μm)则分布在云层下部2.0-5.0km,中值段粒子(50μm≤IER<100μm)最多,占总冰粒子的48.8-74.9%;对高度层进行平均后发现,冰粒子数浓度在云层中下部随云层高度的增加快速增大,达到一定高度后,趋于稳定值。云层底部几乎仅出现粒子数浓度小于50L-1的冰粒子,而高值主要分布在云层中上部;冰水含量在垂直高度上主要呈单峰分布,大值出现在4.0-6.0km。  强降雨过程中云类型以深对流云、积云和层状云为主,冰云分布在2.0-11.0km,水云在6.0km以下。冰粒子等效半径(IER)在垂直高度上存在明显分层现象,随云层高度的增加呈变小趋势,高值段粒子(IER≥150μm)占总冰粒子的18.1%,集中分布在2.0-4.0km。85.6%的中值段粒子(50μm≤IER<100μm)分布在2.0-6.0km。而低值段粒子(IER<50μm)占总冰粒子的26.9%,分布在整个云层,且分布比例随云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水云分布在6.0km以下,水云粒子等效半径高值出现在云层中部,峰值出现在3.0km处,云层顶部和底部是水云粒子等效半径低值区。等效半径小于5μm的水云粒子占总水云粒子的71.2%,分布在整个云层,且在3.0-4.0km分布最多。粒子等效半径大于20μm的水云粒子仅占总水云粒子的1.3%,集中分布于水云层中部2.0-5.0km;冰粒子数浓度随云层高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水云粒子数浓度在垂直高度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云层越低,水云粒子数浓度越高。数浓度小于20cm-3的水云粒子占总水云粒子的25.3%,且出现频率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大于60cm-3的占12.3%,主要分布在2.0-5.0km,在云层中下部分布较多;冰水含量在垂直高度上呈近似正态分布,高值分布在云层中部6.0-7.0km,且正在降雨地区的云冰水含量和冰水柱含量大于非降雨地区。而液态水含量随云层高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冰水含量大于等于500.0mg/m3的粒子仅占0.1%,集中分布在2.0-3.0km。  降雨云与降雪云微物理属性的垂直分布规律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云中冰粒子等效半径随云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云层下部降雪云冰粒子等效半径变化幅度较降雨云大;云中冰粒子数浓度在云层中下部随高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大,达到一定高度后,增长趋缓,降雨云中冰粒子数浓度在云层顶部略有减小;云冰水含量在垂直高度上有单峰和双峰两种分布形式,降雨云以单峰为主,降雪云中两种形式均有,峰值均出现在云层中下部。
其他文献
生物质能源作为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其发展对于缓解化石能源枯竭危机、减少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为乙醇等其他能源产品是生物质能源发展
冕宁县稀土资源丰富,森荣乡牦牛坪为全县主要的采矿集中区,现已累计探明的稀土储量为250万吨以上,在全国稀土储量排位第二。但由于采矿技术落后,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科学合理,
单质硫的理论比容量高,是高能锂二次电池中有应用潜力的新一代正极材料。但由于其电子和离子的绝缘性以及溶剂可溶性,锂/硫电池的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容量衰减快,单质硫与炭材料复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为活动严重干扰了氮素循环平衡,导致氨氮、硝氮、亚硝氮及氮氧化物等在环境中大量积累,造成较严重的氮素污染。作为一种新型脱氮技术,好氧反硝
随着国内外安全局势的快速转变,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重点建筑或工程的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混凝土作为基础建设材料,其力学性能和防冲击爆炸性能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制备
本文以制备高强度的纤维增强型碳化硅多孔陶瓷支撑体和低过滤压降的过滤膜为研究目标。采用粒径为230μm的碳化硅颗粒为骨架原料,加入陶瓷粘结剂,石墨和活性炭作为造孔剂。先配
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在近十几年迅速发展,彩色PDP占有率于2010后已经达到50%以上,作为三基色用荧光粉之一的稀土磷酸盐的绿色荧光粉日益受到关注,正是由于其热稳定和真空紫外辐射维
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使得有限的环境容量对大气污染物的容纳能力捉襟见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接二连三的发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和人民的重视。本文利用2005-2017年从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获取的6种常规大气污染物(PM10、PM2.5、SO2、NO2、CO、O3)浓度及相关气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武汉市污染
学位
本论文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一种土壤调理剂对Cd污染大田早晚稻产地修复的效果;通过盆栽实验,探究了外源铁对稻田系统中Cd迁移转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湖南省长沙市北山镇某中重度Cd污染稻田,连续种植早晚两季水稻,研究土壤调理剂(石灰石+硅藻土+硫酸铁)对稻田土壤重金属Cd的生物有效性和水稻各部位累积Cd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提高了早、晚稻土壤pH值、CEC值,降低了早稻土壤
抗生素在人类与动物的疾病防治、畜牧及水产养殖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我国每年抗生素生产量和消耗量均较大,由于抗生素在生物体内利用率低,导致大量抗生素及残留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环境中,成为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威胁。现有的很多污水处理设备并不是专门针对抗生素,导致其不能被完全去除,这又加剧了抗生素污染的生态风险。本文以含阿莫西林废水为研究对象,对于较低浓度阿莫西林废水,采用活性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