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以引起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近年来,随着新型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细菌的耐药机制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种。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可通过四种主要机制:孔蛋白的丢失、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下降、抗生素外排泵的出现和钝化酶的产生。本研究目的是了解河北省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及时监测其耐药现状,探讨其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指导和参考。
方法:收集了2004年1月~2008年7月河北省二院(43株)、河北省三院(6株)、河北省四院(2株)、唐山工人医院(12株)、沧州中心医院(11株)、石家庄市医院(8株)、邢台市人民医院(5株)、徐水市医院(3株)临床分离的不同来源的90株鲍曼不动杆菌,分析了菌株的标本来源和医院科室分布情况;测定了美罗培南等7种抗生素的MICs值;采用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对β-内酰胺酶基因(包括TEM、SHV、PER、IMP、VIM、SIM、OXA-23、OXA-24等)、carO基因和adeB外排泵基因、Ⅰ类整合子基因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采用ERIC-PCR方法对不同医院和ICU的分离株进行了检测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1)9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来源于痰标本最多,为82株,占91.2%;其他标本依次为分泌物3株(3.3%),尿液2株(2.2%),耳分泌物、脓液、咽拭子各1株,均占(1.1%)。(2)9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从ICU患者分离的菌株最多,为30株,占33.2%;其他依次为呼吸内科18株(20.0%)、神经外科病房7株(7.8%)、急诊科6株(6.7%)。(3)MICs测定结果:9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81株对一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耐药率为90.0%(81/90),69株对三种以上生素耐药,耐药率为76.7%(69/90)。其中美罗培南(MEM)、亚胺培南(IPM)敏感率分别为58.9%、51.1%,头孢哌酮/舒巴坦(CFP/SB)敏感率为30.0%、左氧氟沙星(LVLX)敏感率为21.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敏感率20.0%、阿米卡星(AKN)、头孢他啶(CAZ)敏感率分别为16.7%和15.6%。(4)β-内酰胺酶类基因测定结果:OXA-23阳性率10.0%,90%为唐山工人医院分离株,全部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TEM阳性率7.78%:PER阳性率62.2%;IMP基因仅1株为阳性;未检测到SHV、SIM、OXA-24、VIM基因。(5)carO基因35株阳性,阳性率38.9%,adeB阳性率90.0%,经测序比对,与Genbank上的序列同源性为100%。(6)Ⅰ型整合子:90株细菌检测其Ⅰ型整合子,结果显示:56株细菌在4500 bp、3000 bp、3000-2000 bp、2000 bp、500 bp及300 bp分别显示不同的电泳条带;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多种药物耐药,整合子阴性菌株耐药种类较少(P<0.005)。(7)ERIC同源性测定结果:河北省二院43株细菌中,28株为同一个型别;唐山工人医院12株细菌,有10株具有同源性,其他两株各不相同;河北省三院6株细菌,型别各不相同;河北省四院2株细菌,均为一个型别;沧州中心医院11株细菌,9株为同一个型别。对从ICU分离的30株菌进行ERIC-PCR同源分析,其中19株为同一种型别,其他为不同型别。
结论:(1)多个科室患者均可受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以ICU患者感染率最高;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病人多部位感染,以呼吸道感染率最高。(2)鲍曼不动杆菌中耐药率很高,且多呈多重耐药。在临床常用的7种抗菌药物中,无一种能完全抑制鲍曼不动杆菌,其中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率较高,而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高。(3)Ⅰ型整合子基因及β-内酰胺酶类基因的作用可能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和高耐药的两个重要原因;而外膜蛋白和外排泵与耐药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4)产OXA-23型酶的菌株多数从唐山工人医院分离株检测到,且全部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同源性分析显示具有相同来源,提示该型菌株已经在该院引起流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进一步传播。(5)ERIC-PCR同源性检测结果提示,从河北省二院、唐山工人医院和沧州中心医院分离的菌株有较高的同源性,提示这几个医院有耐药的克隆株播散的可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6)PCR操作时直接取菌悬液加到PCR反应体系中进行扩增,利用PCR的预变性裂解细菌使核酸释放,该方法减少了操作步骤,缩短了试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