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替代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t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浮动汇率制度的广泛实行,越来越多的国家境内都出现了这种现象,即:一部分居民不仅持有本币通货和本币资产,还同时持有着外币现汇或者其它各种形式的外币资产。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其经济体系内都出现了多种货币,即出现了越来越广泛的“货币替代”现象。什么才是货币替代呢?该问题的研究是货币替代问题的研究基础,是最重要的研究前提。1969年3月,美国经济学家卡鲁番·切提(V.K.Chetty)在《美国经济评论》中发表《关于对近代货币的衡量》一文,他在该文中首次提出了“货币替代”一词。现在,国内外学者大都将这一事件作为货币替代研究的起始点。他在文中指出:“在开放经济中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如果出现汇率的贬值预期,那么为了降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经济主体会选择持有汇率相对稳定的外币,从而出现货币替代。从此以后,不断有学者对货币替代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将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替代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2章)。综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货币替代涵义的阐释。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学者们对货币替代一词有两种不同角度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条件和浮动汇率制度下一种正常的货币扰动,它会对货币需求、人们的资产组合以及汇率等产生影响,因而诸多学者都把货币替代作为一个因子,纳入到货币需求、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研究中来,重点考察货币替代与宏观经济各变量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货币替代是一种货币危机。例如,姜波克在1999年发行的《货币替代研究》一书中指出,货币替代就是“一国居民对本币的币值稳定丧失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者部分的替代本币”。从危机角度理解的货币替代强调了这种现象的持续性和广泛性,即这种将本币兑换成外币的现象已经危及到了本币的主权地位,撼动了本币的根基,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但是,经过详细的对比分析后,我们认为,在对日常的经济生活做分析研究时,因为我们更关注货币替代这种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和其它宏观变量的相互影响,即便是发展成为货币危机的货币替代,如果在初期能够加以有效防治,肯定不至于走向失控的极端,所以我们不妨把货币替代理解为一种持续存在的货币扰动更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本文将货币替代描述为这样的现象:在开放经济货币可自由兑换条件下,人们出于投资、投机或者交易等目的,会选择持有本币还是外币,并会根据对经济变量预期的改变来调整本外币的持有比例。货币替代在这里特指人们用外币代替本币的行为。综述的第二部分分别从开创性研究、对货币替代形成机制的研究、对货币替代是否存在的检验以及替代程度的测量、货币替代与汇率的关系、货币替代的其它应用性研究以及国内的文献研究等六大方面集中罗列了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替代问题的研究成果。蒙代尔的原始猜想是货币替代问题研究的起始点,继他之后,逐渐出现了Miles的机会成本论、David T.King资产组合保值增值论等,而货币替代问题的实证研究框架则是以Miles的货币服务生产函数和Micheal D.Bordo的货币替代边际效用理论模型为基础。国内的研究和探讨则大都集中于货币替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上,对于相关理论成果,正文中有详细叙述。在文献综述之后,笔者单列一章(第3章),专书对我国货币替代现象的观察。观察货币替代的具体情况必须首先弄清楚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货币替代,故第一小节论述货币替代的衡量问题。在对各种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后,本文决定使用国内金融机构的外币存款占广义货币供应量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货币替代,并在第二小节联系1994年以来汇率管制以及汇率水平的变化,分析研究中国货币替代的程度如何等问题。经过测算,1994到1996年,中国的货币替代率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5.28%-6.23%),1997年出现突降(降至3.46%),接着从1997年到2002年都呈现出逐步攀升的趋势,最高达到6.57%,但从2002年开始直到今年第三季度,该比率却持续下降,最低达到2.55%。联系到人民币汇率上,我们不难看出,当人民币处于贬值通道中时,货币替代率不断上升,而当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趋于升值时,货币替代率持续下降。这不仅表明本币币值对货币替代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在我国,居民的货币替代意识很强烈,会根据汇率的变动快速转换资产,以求保值增值。既然中国存在着较为敏感的货币替代现象,那么对货币替代与宏观经济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第4章和第5章)。第5章详细分析了影响货币替代选择的各种因素,归结起来如下:首先是宏观经济因素,它包括国民收入水平、国际贸易规模、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以及制度性因素等。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对外币资产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国际贸易规模越大,则不仅对外币的需求增加,本外币兑换的频率也会增大;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带来的是货币替代进一步的常规化,而中国逐步放松资本管制的事实更是让很多学者担忧国内资本会大量外逃,形成难以控制的大规模货币替代现象。其次文中祥析的是影响货币替代的微观因素。这主要集中在本外币利差和汇率两大因素上。本外币利差的加大无疑扩展了套利的预期利润率期间,因而会催生大量的货币替代现象,此外,汇率的频繁波动也会形成套利空间,持有外币的居民或者非居民不论出于保值还是套利都可以频繁的进行本外币替代。本文以货币的边际效用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实证计量模型,并利用2003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的相关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检验表明,本外币利差和汇率确实是对货币替代率形成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第6章则与第5章方向相反,对货币替代如何影响经济这一问题展开了详细的分析。首先,由于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实现完全浮动,所以货币替代即使存在,其影响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近年来中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发展迅速,在周边国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货币反替代现象,即他国居民持有人民币的现象,这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铸币税和通胀税收入,并且,人民币正处于升值通道中,国内居民大量抛售本币持有外币的现象相对缓和,因而中国的货币替代现象并未给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造成太大的不利影响。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虽然现在货币替代率有所下降,但随着中国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汇改进程的逐步加深以及全球金融体系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货币替代的频率必然会增大,它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会带来更加难以定量测量的影响。所以,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应该持续不断的深入下去。
其他文献
传统管道巡检终端缺少完整的管道图,且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管道表面的信息标识模糊不清而识别困难等问题。基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和Unity 3d技术,并结合三维建
用于村镇空间规划的技术很多,但目前对村镇土地规模利用规划技术的适宜性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法与标准。本文在长三角土地规模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定性分析法、专家访
本文论述了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构建学生党员班主任机制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利于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
服装的审美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蕴藏着自身的审美特点。研究了服装的视觉感受、时代背景和审美主体感受三个审美因素,重点运用服装美学、服装心理学和服装史学方面的知
信用衍生品的动态定价模型是国外学者近几年研究热点。它通过拟合整个资产池违约率变化运动的过程,并基于违约率的动态随机过程对信用衍生品进行定价。本文依据中国资产支持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本文对目前新疆地区村镇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和村镇建筑抗震的相关研究现状作了介绍,简单分析了村镇
汇率是一国对外经济的核心内容,它对一国的对外贸易,资本流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
摘 要:二胡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民族弓弦乐器。它的音色柔美、音乐表现力强,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情感渲染力极高,深受大众的喜爱。随着时代的进步,二胡由伴奏乐器逐渐发展成为主奏乐器、独奏乐器,二胡艺术空前繁荣,在二胡的演奏、二胡教学、二胡音乐创作和二胡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文拟就二胡艺术的发展沿革作以探讨。  关键词:二胡起源;形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