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夏玉米水肥高效利用机制及其技术效应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a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寻华北黄淮麦玉两熟区夏玉米理想的高产高效水肥管理技术模式,实现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以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夏玉米品种ZD958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度在新乡县中国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进行了栽培模式的研究。根据收获期、种植密度、灌水、肥料施用等方面集成了高产高效模式(HE)、超高产高效模式(SH)和再高产高效模式(HH)这三种栽培管理模式,并以当地传统栽培模式(FP)和全生育期不施氮模式作为对照(CK),并结合黄淮区的光热等生态条件,从玉米植株群体生长、氮素转运、产量形成、水分利用和光温潜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试图探讨玉米干物质量、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构成因素在5种栽培模式下的差异,以明确不同栽培模式的增产效应及机制,合理地进行肥料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为实现玉米稳产高效,减少氮肥损失,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发展可持续的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E、HH和SH模式显著提高了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叶片LAI值。相比CK而言,其余施加氮肥处理的玉米叶片LAD值显著提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气孔导度(Gs)也有明显的提高。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来看,两年中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以SH模式最高;4种施氮模式2015年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贡献率、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CK处理;2016年SH模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叶面积衰减率上,种植密度较大的两种模式SH和HH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2、从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效率来看,SH模式氮素总积累量和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最高,FP模式花后氮素同化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HH模式氮素转运效率、籽粒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从夏玉米全生育期氮盈余来看,HE和FP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模式呈显著性差异,不同栽培模式间表现为HE>FP>HH>SH>CK。3、从产量构成要素分析,千粒重和穗粒数以FP和HE模式较高,空穗数以CK和SH模式最高,籽粒产量表现为SH>HH>HE>FP>CK。SH模式在2015年和2016年的纯经济收益分别为14801和14264元/hm2,为各处理的最高值,HE处理在两年间的纯收益分别为14163和13279元/hm2,为各处理的次高值。因此本研究认为,HE模式播量及氮肥投入较低,全生育期内肥水供应适宜,满足了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氮肥利用率最高,为当前玉米生产可以进行推广的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SH模式籽粒产量、群体干物质量和经济效益方面最高,但投入氮肥过高,应加以改良以获得最佳的氮肥利用率。HH模式下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群体干物质量和最终产量方面表现较好,产量性状与CK、FP模式差异显著,为发掘高密度玉米生产潜力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在连续多孔通航桥梁和间断多孔通航桥梁营运期航标配布中,针对桥区左右通航标表达信息易混淆的问题,本文通过实例对比,提出了用不同节律的白色闪光来区分桥区分叉航道以及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明传承沿袭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传播品牌,它致力于促进全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任务。但是孔子学院在文化传
为探究土地整治项目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良效果,本文以宝鸡市千阳县张家塬镇柳家塬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对工程实施后耕作层土壤(0~30 cm)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估算了新增耕地粮食产能。结果表明,土壤耕作层0~30 cm范围内土壤pH值较工程实施前降低了1.33%,土壤电导率降低了4.63%。0~3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黏粒含量较整治前提高了14.46%,砂粒含量较整治前降低了13.71%。
为了了解国内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牧草研究现状和热点,文章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为检索平台,以“题名”老芒麦为检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能够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表征土壤肥力状况。高光效种植模式能够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来提高作物产量,并具有增加土
以一种玻璃微流控芯片为研究对象,运用Workbench进行建立模型,并且进行了简化模型处理,使其达到了和实验样品相同的模型,并利用Fluent进行优化处理得到仿真,分别对微通道的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