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城市旧城区具有独特的城市山地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其中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是山城居民生活的主要载体,具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多重属性。然而,在当今城市盲目“现代化”的背景下,山城昔日的历史文脉传统和山水文化情怀正逐渐淡化,城市面貌与生活方式逐渐单一化,多姿的生活情景逐渐消逝,亲切的故土情怀逐渐褪色。与此同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两极分化,弱势群体日渐壮大,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在山地城市旧城区尤为明显。在新时代发展的理念下,包容性城市更新更加关注人本化的城市空间塑造和运营过程的弱势群体关怀,强调更新过程中的价值理念、更新主体、宏观路径和更新要素的包容协调,并要求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多元群体发展的空间需求并寻求相应的规划对策。针对山地城市旧城区街道空间的发展困境,本次研究基于对街道空间的现实问题调查和研究,以“对象认知—问题导向—框架建构—更新路径”为整体研究技术路线,分别探究街道空间“形态”、“业态”和“情态”的更新策略,由表及里,构建起三“态”融合的包容性街道空间更新思路框架体系。本文运用文献整理、实地调查、归纳演绎、对比取样、空间制图等多种综合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聚焦山地城市旧城区街道包容性这一命题,以重庆市渝中区的街道空间为例,建立文章的研究思路及框架。文章进行山地城市旧城区街道包容性研究,倡导多元价值的包容精神,从物质空间、经济业态和社会秩序三个维度分析,旨在改善与提高山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质,让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人群。文章主要内容可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象认知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包容性理念研究、山地城市旧城更新、街道空间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并对山地城市旧城区街道空间的演变历程和复杂性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部分为问题导向,包括第三章。以重庆渝中区的街道空间为代表案例,首先概括总结渝中区街道空间的传统特色和复杂性,然后从物质空间、功能业态和社会行为秩序三个方面对渝中区街道空间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渝中区街道空间目前更新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第三部分为理论框架构建,包括第四章。首先概括了包容性街道更新的时代背景;然后阐述了包容性街道更新的本质属性和空间价值,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建立基于三“态”融合的包容性街道更新宏观路径;最后在宏观路径的引导下,进一步论述了包容性街道“形态”、“业态”和“情态”的街道更新要素。第四部分为更新策略,包括第五、六、七章。分别从渝中区街道空间的形态、业态和情态三个方面入手,以包容性的城市更新理念为核心指导脉络,详细阐述包容性视角下的具体街道空间更新策略和操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