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耐药性及耐β-内酰胺类基因的检测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tiedaoxue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对动物源沙门氏菌进行耐药性监测,以及了解质粒介导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流行病学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鉴定法和玻片凝集法鉴定出2003年至2013年分离自不同食品动物源的710株沙门氏菌,共鉴定出15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鸡白痢沙门氏菌405株(检出率为50.04%),其次为德尔卑沙门氏菌50株(7.04%),吉韦沙门氏菌37株(5.21%),菲利斯河沙门氏菌30株(4.23%),肠炎沙门氏菌11株(1.55%)以及其他少见血清型(5.63%)。不同动物源菌株的血清型分布有差异,其中禽源菌株以鸡白痢沙门氏菌为主,猪源以德尔卑为主,牛源以吉韦为主。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710株沙门氏菌进行了21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药物耐药率均超过10%,对β-内酰胺类药物依次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0.56%,氨苄西林50.42%,氨曲南50.14%,头孢唑啉49.72%,头孢噻呋47.76%,头孢曲松28.45%,头孢噻肟24.51%,头孢他啶22.25%,头孢比肟15.07%,头孢西丁13.66%。对非p-内酰胺类药物依次为复方新诺明91.83%,磺胺异恶唑67.61%,四环素45.63%,多西环素45.21%,链霉素30.14%,氟苯尼考18.45%,氯霉素16.76%,卡那霉素16.2%,环丙沙星14.93%,庆大霉素10.85%,阿米卡星10.7%。不同动物源菌株耐药性比较显示,猪源、牛源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禽源菌株;不同年代来源菌株耐药性比较显示,菌株分离年代与耐药率无明显相关性,但整体上菌株耐药率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菌株耐药性比较显示,菌株耐药性的产生与菌株致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次菌株多重耐药性检测显示,91.83%菌株呈3耐及以上的多重耐药性,主要以4-5耐为主,有440种耐药谱型,优势耐药谱型为AMP/AMC/EFT/COS,占总耐药谱型4.65%(33/440),其中猪源、牛源菌株主要以12-13耐为主,禽源以1耐和4耐为主。对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430株菌株进行4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CTX-M、SHV和CMY) PCR检测和PCR-测序结果显示:430株菌中207株菌检出TEM(检出率为48.14%),其它基因检出率均为0%;菌株TEM检出率与菌株来源不同有关,其中牛源株检出率(75%)和猪源株检出率(62.14%),高于禽源株(42.54%);23株菌TEM测序结果显示,23株菌携带基因属于TEM-1B亚型;对207株TEM阳性菌质粒分析发现,菌株共有7种质粒图谱型(质粒大小范围>1000->15000bp),其中猪源和牛源株所含小质粒(<15000)比禽源株多;比较TEM阳性和阴性菌耐药性发现,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吡肟、氨曲南、链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四环素、环丙沙星、磺胺异恶唑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阴性菌组(0.01<P<0.05或P<0.01),对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多西环素和复方新诺明8种药物的耐药性阴、阳两组菌间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评价耐药基因在不同菌株间的扩散程度。接合试验结果显示:207株TEM阳性菌经接合转移试验共获得118株接合子(接合转移率为57.01%,118/207);TEM的接合转移效率与菌株来源存在相关性,其中鸡源菌株接合转移效率3.8×10-2-5.75×10-2,显著高于猪、牛源菌株接合效率为4.77×10-8-7.15×10-8;接合转移后接合子的质粒图谱与菌株来源有关,其中鸡源和牛源菌株接合子质粒条带单一,仅含有一条R质粒带,而猪源菌株接合子至少含有两条R质粒;比较不同来源菌株接合子对抗菌药的MIC值发现,鸡源、牛源、猪源菌接合子对21种药物的MIC值变化有差异,尤其对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比肟和氨曲南的MIC值差异最明显。以上结果表明,本次检测的710株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较复杂,对抗菌药物己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临床应加强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和耐药性检测,在养殖业和兽医临床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TEM基因在430株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菌株中广泛存在,该基因以R质粒为可移动基因元件,能在不同菌株间水平传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