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病原学鉴定和流行病学研究及重组多价肠道病毒疫苗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qiu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人类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感染引起的疾病,好发于婴幼儿,能够引发广泛的临床症状,如发烧、口腔疱疹、四肢远端皮疹等。通常,手足口病症状轻微,10-14天可自行消退,少数情况下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我国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其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近年来,手足口病一直是发病数和死亡数最高的丙类传染病病种。  引起HFMD的主要病原体为人类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通常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较轻,而EV71更易导致神经系统感染威胁儿童生命。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VP1作为其主要的衣壳蛋白,在EV71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VP1上存在特异性中和性抗原表位,是EV71最主要的抗原决定簇,在EV71疫苗的研究中十分重要。  本研究对河南省信阳地区2014年6月到2015年12月收集到的HFMD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及流行病学分析。我们收集了46份HFMD患儿的粪便样本,提取病毒RNA,分别用EV71 VP1通用型引物和CoxA16 VP1通用型引物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46份样本中EV71阳性16例,CoxA16阳性14例。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分析比对,确定分离到的EV71均属于C4a亚型,与历年河南地区分离得到的毒株序列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与吉林、广东以及广西地区分离的毒株相比较同样没有明显差异,提示样本中分离得到的EV71毒株无南北地域差别;同时与2008年安徽阜阳EV71流行株VP1序列比对亦未见明显差异,提示为国内循环流行株。通过Clustal X软件对本研究中分离到的8株病毒的VP1区与C基因型毒株VP1区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85.5%~96.6%;与A-BrCr-USA-70原型株VP1区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82.4%~83%;与B-MS嗜神经毒株VP1区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83.7%~85.1%,提示本次分离到的毒株与上述原型株和嗜神经毒株亲缘关系较远。  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我们分析了上述46名患儿发病的时间、临床症状、年龄、性别、居住地。结果显示本次收集到的病例2014年6月和7月及2015年11月和12月病例较多,均为轻症临床上难以分辨其病原;4岁以下患儿占到83%;男女比例为1.2:1;居住地在农村与城市比例为4.1:1。提示在信阳地区手足口病发病季节可能有两个高峰期,对手足口病病原的鉴定有赖于在实验室进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4岁以下幼儿尤其是男孩感染的可能性更高,农村比城市具有更高的危险性。  研制EV71和CoxA16的预防疫苗是防治手足口病暴发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重组多价肠道病毒疫苗研究方面,我们将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的减毒株Sabin1全长分四个片段进行克隆并构建到了pMD18-T载体上,继而构建了EV71 VP1和CoxA16 VP1的真核表达质粒pcFlag-EV71-VP1和pcFlag-CA16-VP1并在转染后的细胞中检测到VP1融合蛋白的表达,为后续以Sabin1为载体构建EV71和CoxA16疫苗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对于手足口病病原研究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助于理解该病的传播,为信阳地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重组多价肠道病毒疫苗的研究为研发手足口病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富镍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CA (LiNi0.8Co0.15Al0.05O2)具有高的放电比容量、较好的热稳定性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钴酸锂的最具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并有望在动力锂离子电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虽然目前NCA已部分应用于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但就其在循环稳定性方面的表现还不能足以使其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NCA材料的改性方法,以延长材料的循环使用寿命
电极消耗速度是电石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目前没有能准确测量三相电极消耗速度的在线测量仪器,无法获得电极消耗速度的实时数据。对此,我们选择用软测量技术来在线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