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用两亲共聚物—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EGylated polyhexadecyl cyanoacrylate, PEG-PHDC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不同粒径和不同MePEG分子量修饰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rHuTNF-α)隐形PEG-PHDCA纳米粒。研究比较了不同隐形纳米粒的理化特征和体外生物学行为,包括补体消耗试验,血清蛋白吸附试验和巨噬细胞摄取试验。研究比较不同隐形纳米粒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S180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和肿瘤靶向性,探讨了隐形纳米粒的粒径和MePEG分子量与其体内肿瘤靶向的相关性。 论文第一章,选用分子量分别为2000,5000和10000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ePEG),以合成的聚乙二醇氰基乙酸酯和十六烷基氰基乙酸酯共聚制备了两亲共聚物—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EG2000-PHDCA, PEG5000-PHDCA, PEG10000-PHDCA),并合成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HDCA)作为对照。对各PEG-PHDCA和PHDCA聚合物进行FTIR,1H-NMR和13C-NMR的表征,确证了它们的结构。GPC法测定了各PEG-PHDCA和PHDCA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均小于1.1,显示其分布较窄。 文第二章,采用紫外法测定rHuTNF-α原料药的含量,测得rHuTNF-α的浓度为23.5mg/mL。用L929靶细胞法测定rHuTNF-α原料的体外生物活性为4.94×103IU/mg。用Iodogen法制备125I-rHuTNF-α,标记率大于93%,放化纯度大于99%,收率为91.5%。 论文第三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复乳法制备了rHuTNF-α的不同粒径大小和不同PEG分子量修饰的PEG-PHDCA隐形纳米粒。均匀设计试验优化了隐形纳米粒的包封率。观察隐形纳米粒的形态,测定隐形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表面固有水化层厚度(fixed aqueous layer thickness, FALT)和MePEG链密度,研究比较它们在PBS和大鼠血浆中的释药特性和机理。结果表明,隐形纳米粒形态呈圆形,粒径分别为80,170和240nm左右。粒径相同时,随着MePEG分子量的增加,纳米粒Zeta电位减小,表面固有水化层厚度增大,表面PEG链密度减小;相同MePEG分子量(Mr=5000)修饰时,随着粒径的减小,纳米粒Zeta减小,表面固有水化层厚度增加,MePEG链密度增大。粒径和MePEG分子量对纳米粒体外PBS和大鼠血浆中的释放有显著影响。释放速度和累积释放率随粒径的减小和MePEG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隐形纳米粒在PBS中的释放机理为“扩散控制”型,在大鼠血浆中的释放机理为“扩散和溶蚀降解”控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