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乡村民宿休闲旅游高速发展,并受到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为代表的政府文件支持的背景下,乡村民宿服务质量作为顾客满意的前提条件,对民宿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有别于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民宿休闲旅游高速发展,并受到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为代表的政府文件支持的背景下,乡村民宿服务质量作为顾客满意的前提条件,对民宿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有别于城市酒店,乡村民宿的特色在于让顾客感受到家的温馨和更亲密的主客关系,这是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的重要一点,在本研究中归纳为服务质量的“亲亲性”,在当前的研究中,其重要性未能得到体现。本研究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在服务质量测评中广受好评的SERVQUAL模型量表,根据民宿特性对其进行重新释义,并创新性地增加了亲亲性维度,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数据,应用因子分析和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本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样本顾客的基本特征及其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二是服务质量六个维度对顾客满意度的实证分析;三是对“亲亲性”维度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其在不同样本特征间的受影响程度,以及其与其他五个维度的调节机制。在此基础上,得到以下三个结论:一是样本年龄和年收入对顾客满意度产生影响;二是有形性、亲亲性对满意度影响特别显著,移情性的影响显著;三是样本受教育水平、年收入对亲亲性维度影响显著,亲亲性维度与响应性、保证性有负向相关关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乡村民宿顾客期望民宿住宿设施硬件和环境达到住宿标准水平并且期望民宿能够满足自身各异需求,在此基础上,顾客还会期望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基于上述结论,针对如何改善民宿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本研究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一是保障设施质量,设计融合环境,打造独特的乡村民宿时,除了基础设备设施要得到保障和完善,还应结合当地特有文化、乡村独特魅力,设计因地制宜、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民宿,让顾客享受高质量的乡村时光;二是服务一视同仁,需求因人而异,在每位顾客得到有质量保障的服务的基础上,尽力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使顾客得到细致入微的优质服务;三是用心做民宿,真心待客人,为顾客营造温馨的氛围、增加主客互动,提高顾客满意度,吸引更多潜在顾客。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β-地中海贫血是由一系列不同的遗传变异引起的,根据其临床表型可以分为轻型地中海贫血、中间型地中海贫血和重型地中海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是一种临床表型非常严
研究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共同的内在机制是损伤或受到影响的神经发生炎症。这种炎症反应引起一连串的事件导致先天免疫细胞集中到损伤组织附近并被激活。包括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和趋化因子在内的免疫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局部反应,并进一步导致更广泛的免疫反应。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致敏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而炎症免疫机制是调节这些环节的关键。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中医辨病辨证中归于“痹证”范畴,中
孔子学院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各国民心相通,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孔子学院为中国与沿线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探索中国发展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在我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团结广大农民积极加入革命斗争之中。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我党在这一时
文章在讨论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地域性文化产业链的建立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途径,提出对地域性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及地域文化产业链的几种模
医疗是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健康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医患关系成为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有关医患纠纷的舆情事件也渐次增多。与此同时,互联网
塑料因为其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产品中,故对于塑料制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塑料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残余应力是影响其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故构件残余应力的无损检
目的:建立Hras12V转基因雌鼠肝肿瘤组织来源的永生化巨噬细胞系,为探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1.选用Hras12V转基因雌鼠1只,在无菌
在当今社会文化建构中,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女性雕塑家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群体的一部分,表现出的更自觉化的女性意识。她们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表现自我甚至超越自我,进而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脱离传统雕塑的话语模式,形成当代女雕塑家特有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表现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女性雕塑家创作的特点以及女性雕塑作品的具体展现方式来分析女性意识在其中占据的主导力量,文章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围绕女性意识的觉醒
本文把民族音乐学“双视角”视野下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践行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用民族音乐学、口述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李元庆六十余年的哈尼族音乐研究创作生涯作为本研究的切入点,探究作为践行者的李元庆如何在创作与研究中寻求“双视角”的平衡。并通过对李元庆哈尼族音乐创作、哈尼族音乐理论研究著述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例进行分析,探究其如何以自身文化立场传承发展哈尼族音乐文化,并看其如何在具体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