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游戏是沟通分析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社会生活中心理游戏几乎广泛存在于人们平常的交流和沟通,人们很容易掉入心理游戏的陷阱而不可自拔,同时感到混乱、困惑,这是由于心理游戏的负面安抚最终给当事人带来混乱、不好的负而结局。这种负面结局让游戏的参与者都感到不舒服,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融洽。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使得研究者有必要对心理游戏的发生和进行过程进行研究。目前,关于心理游戏国外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心理游戏的内涵和发生机制上,而缺乏对心理游戏的类型及进行过程等游戏特征的探讨。比如,国外有研究者采用团体培训的方法对自我状态及心理游戏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实证检验的方法验证了这些概念(Thomson,1971:David Wayne Peterson,1975);也有研究者把TA及游戏理论运用到演员在戏剧中角色的分析中(Paul t.Kuritz,1977; Spataro Carlo Vincent,1990)。但这些分析都没有涉及到对具体情境(特别是家庭情境)的过程及类型的研究。而同时,在中国的家庭研究方而,正如沈奕斐(2013)所说,在国内研究中,家庭往往被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造成研究并不重视家庭中的具体个人;同时由于在国内人们对心理游戏还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其应用研究还很缺乏,亟需对心理游戏进行本土化的研究。本研究基于前人对心理游戏理论(Psychological Game)的研究,拓展了对心理游戏类型及过程的研究思路。并且本研究是对心理游戏的质性研究,首先是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原始材料,运用时间取样法选取北京电视台《谁在说》的节目作样本,参照心理游戏理论对样本进行类属分析及情境分析等质性分析。最后将分析过程用特定的格式予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