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院系调整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中不断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回顾历史是为了正视现实,规划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急需大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迫切要求,尤其是工业建设人才。整个高等教育面临如何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的问题,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的问题,高校改革迫在眉睫。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是在教育权收归国有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前提下,以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为样板,进行的一场影响深远的高等教育改革。此次院系调整既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又是巩固政权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整个院系调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l949年至l951年为起始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初步的微调和准备工作。(二)1952年至1953年为全面开展阶段,其中1952年主要对京、津、沪、杭、宁等地区的高等工业学校以及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进行了调整;1953年是以中南地区为重点的调整。(三)1955年至1957年为补充阶段,主要工作是解决全国高校地域分布不平衡,个别城市高校分布过于密集;部分学校规模过大;专业设置过于集中等问题。院系调整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顺应了中共中央关于高等教育“要很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配合工业建设的需要”的要求。总的来说,这次院系调整是有特点和富有成效的,但调整中也存在指导思想上有失偏颇、院系及学科结构调整上严重失衡和没有全面兼顾地方和高校发展需要等问题。  本文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院系调整问题入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梳理这些问题的历史发展进程,对调整后的高等教育结构状况进行分析,对调整利弊进行评价,并从中得到启示,为今后的高校改革提供建议和对策。
其他文献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积极地继承和超越,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派的群
根据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能够利用尿素中的非蛋白氮,使其变成蛋白质,因此可将尿素用作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补充饲料.合理使用尿素能够替代一些蛋白质饲料,减少饲养成本.但是,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探索中逐步推进了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完善,也是对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