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赫伯特.费登伯格于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职业倦怠现象经常出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中。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作为教育事业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都构成很大的威胁。陷入倦怠的教师对待学生缺乏同情心,对班级的纪律容忍性低,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教师职业倦怠既影响教师正常教学水平,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纵观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较少对高校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此外,国内学者大多集中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境因素,很少学者着重分析个体影响因素。结合心理控制源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文章也少见。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师范学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控制源的情况,论文同时进一步探讨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并且分析探讨了如何缓解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症状。本研究对广西壮族自治区3所高等师范院校145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控制源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调查结果显示:(1)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英语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95%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水平,而且情感衰竭程度比较高。(2)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和学历这五个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具体说来,男性教师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高于女教师;31-35岁、教龄5-10年的教师情感衰竭程度较高,36-40岁、教龄3-5年的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程度较高,年龄36-40岁、教龄10-15年的教师去人性化程度较高;硕士学位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高。(3)大学英语教师在内控性得分较高,但大部分受测者相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是由有势力他人和机遇决定的,即受测者大多是外控型的,只有小部分人相信事情的结果是由自己的努力、行为和能力所决定的,即内控者。(4)大学英语教师的心理控制源在年龄、教龄和学历这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性别和职称这两方面却存在着差异性。(5)职业倦怠和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内控的教师比外控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低,外控型的教师比内控型教师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具体来说,心理控制源和情感衰竭、去人性化都达到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职业倦怠和内控型心理控制源呈负相关,和外控型的心理控制源则呈正相关的关系。该研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个人心理控制源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效果是31.9%,也就是说心理控制源只是影响职业倦怠的一部分因素。由此,本研究从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控制点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关的建议以缓解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