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洋岩石圈俯冲是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会导致洋盆的关闭并形成碰撞造山带。俯冲会在上覆板片形成岩浆弧-弧前盆地-增生楔-海沟体系,因此弧-沟体系的识别和研究是重建古老造山带演化的基础。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代表了班公湖特提斯洋的遗迹,这个大洋的俯冲闭合导致了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然而班公湖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和过程仍然不清楚。本论文通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及南侧拉萨地体和北侧羌塘地体岩浆岩和碎屑锆石研究,探讨了班公湖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通过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达如错地区发现的晚侏罗世(~165 Ma)高镁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认为它们是俯冲沉积物来源的熔体与地幔楔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缝合带白拉-安多地区东巧混杂岩(北带)和白拉混杂岩(南带)及二者之间的接奴群砂岩进行碎屑锆石定年,识别出这套混杂岩的物源区为羌塘地块,结合其他地质观察,提出东巧混杂岩带增生一直持续到中侏罗世(~169 Ma),与上覆沙木罗组角度不整合时间为169-153 Ma,而白拉混杂岩带增生一直持续到晚侏罗世(~148Ma)。根据本文达如错高镁火山岩和混杂岩与沙木罗组角度不整合,以及其他材料,如羌塘南缘比洛错组与下伏弧前盆地沉积的角度不整合(~166 Ma),区域岩浆作用(170-150 Ma)、变质作用(~168 Ma),构建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过程,包括洋脊与海沟近平行的碰撞(170-160 Ma)和洋脊俯冲(160-150 Ma)。通过分析拉萨地体北缘盐湖地区火山岩岩浆作用特征,识别出早白垩世班戈-盐湖岩浆弧(135-116 Ma),结合拉萨地体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时空规律和其他地质观察,论证指出拉萨地体在早白垩世发育分别位于其南缘和北缘的两个岩浆弧系统,即南部的冈底斯弧和北部的班戈-盐湖弧,分别对应于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和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南向俯冲。北部拉萨地体早白垩世班戈-盐湖弧,记录了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板片回转(135-116 Ma)和断离(116-110 Ma)过程。结合羌塘南缘发育的早白垩世下别-改则-日土弧相关岩浆作用(125-110 Ma)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OIB型(120-110 Ma)岩浆作用,指出班公湖-怒江洋在早白垩世存在双向俯冲,并发生了岩石圈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