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既涉及作者、译者、赞助人、出版商、读者等人类因素,也涉及原文本、参考资料、翻译理念、编辑方针、科学技术等非人类因素,并且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运行机制,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将人类活动视为异质网络建构的核心主张相契合。因此,本文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概念方法,对《骆驼祥子》的施晓菁译本的生产过程和风格呈现进行研究,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骆驼祥子》施译本的翻译网络包含哪些行动者?(2)这个翻译网络是如何发起、建构及运作的?(3)该翻译网络的运作机制对译本的语言特征有什么影响?本文通过译者访谈、文献梳理和文本分析,将《骆驼祥子》施译本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采取宏观语境考察与微观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路径,综合文本内外的影响因素,探究译本翻译网络的构建过程、运作模式及产品呈现,以期丰富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翻译个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发现,《骆驼祥子》施译本的翻译网络,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由国家外宣机构组织进行的。一方面,1981年出版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依据的原文本是经过删改和编辑的,这是官方组织针对原文本进行的严格政治审查,体现出翻译和政治的交融。另一方面,不同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大多数译本,该译本在译者招募上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译者在这个官方组织的翻译网络中也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就译本的呈现而言,施译本倾向于采取意译的方法,较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但这些特点不仅是译者个人行为和翻译思想的体现,更是网络中其他行动者,如原作、原作者、出版社以及其他译本等相互影响的结果。这表明,即便是国家外宣机构组织的翻译项目,译者仍然可以享受较大的翻译自由,并表现出自身对文学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