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许多国家发病率都很高。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胃癌占第四位。在日本,胃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在北美,胃癌是少见的肿瘤之一。在发病部位上非贲门部的胃癌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国家和地区此类癌发病率较高。据统计,胃癌在我国男性的恶性肿瘤发病占第二位,仅次于肺癌。胃癌治疗以手术为主,但5年生存率未超过50%,总的来说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20%-30%,因此术后辅助化疗在术后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以铂类和紫杉类药物为主导的化疗在胃癌的术后辅助化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肿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降低了化疗疗效。对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有利于临床上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ERCC1是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的重要因素,是顺铂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在顺铂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且已取得了较大进展。β-tubulinⅢ是微管结构的主要组成,而微管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丝分裂中起重要作用,与紫杉类药物耐药有关,是紫杉类药物作用的靶点,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和β-tubulin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研究二者在行含铂类和紫杉类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分别对含铂类和紫杉类辅助化疗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为胃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CC1和β-tubulinⅢ蛋白在胃癌不同组织类型中表达是否有差异,分析ERCC1和β-tubulinⅢ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特征及生存的相关性,探讨ERCC1和β-tubulinⅢ蛋白表达对含铂类药物和含紫杉类药物辅助化疗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为胃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4例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蜡块,其中22例胃癌根治性手术术后行含铂类辅助化疗,23例术后行含紫杉类辅助化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CC1和β-tubulinⅢ在胃癌病理组织中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ERCC1和β-tubulinⅢ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ERCC1和β-tubulinⅢ蛋白表达对含铂类和紫杉类药物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4例胃癌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者16例,阳性表达率47.0%,β-tubulinⅢ阳性表达者15例,阳性表达率44.1%。ERCC1和β-tubulinⅢ在胃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三种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923)、(P=0.972)。2.ERCC1和β-tubulinⅢ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无关。3.ERCC1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分别是11个月和14.5个月,P=0.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CC1表达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期(OS)20月,阴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OS)23.5月,P=0.012,有统计学意义。4.β-tubulinⅢ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分别是10个月和15个月,P=0.004,有统计学意义。β-tubulinⅢ表达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期(OS)18个月,阴性表达患者21月,P=0.03,有统计学意义。5.ERCC1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接受含铂类辅助化疗总生存期分别是20个月和25个月,P=0.012,有统计学差异。6.β-tubulinⅢ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接受含紫杉类辅助化疗总生存期分别是17个月和23个月,P=0.042,有统计学差异。7.ERCC1和β-tubulinⅢ在生存时间上共表达阳性低于共表达阴性患者。结论:1.ERCC1和β-tubulinⅢ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无关。2.ERCC1和β-tubulinⅢ阴性表达者生存均优于阳性表达者。3.ERCC1和β-tubulinⅢ的表达可以作为胃癌根治术后接受含铂类和紫杉类方案辅助化疗的预测指标。4.ERCC1和β-tubulinⅢ共表达阴性患者生存期优于共表达阳性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