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有效抑制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市场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实施整合审计不同,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单独审计和整合审计两种不同的内部控制审计模式。那么,内部控制单独审计和整合审计模式究竟会对公司产生何种影响?具体而言,将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进行整合审计是否会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而将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进行单独审计是否会由于独立性的优势而保证审计质量?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如何看待两种不同的审计模式,是否会对不同的审计模式要求不同的回报?回答上述问题对解读内部控制审计行为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博士论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中国资本市场允许注册会计师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这种特殊的制度背景,分别基于审计成本、审计质量以及资本成本三个视角实证比较内部控制单独审计与整合审计之间的不同。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梳理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演进,提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其次,应用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分析内部控制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从审计成本、审计质量和资本成本三个视角实证比较内部控制单独审计和整合审计之间的差异;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本博士论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出研究问题,包括博士论文的第1章和第2章;第二部分为内部控制审计模式的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包括博士论文的第3章;第三部分为内部控制审计模式比较研究的实证检验,包括博士论文的第4章、第5章和第6章;第四部分为研究总结,包括博士论文的第7章。本博士论文研究结论主要有:第一,本博士论文基于审计成本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单独审计与整合审计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相比于单独审计,整合审计显著降低了内部控制审计成本,但财务报告审计费用和审计费用总额在两种审计模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单独审计样本按照行业和年度进行配对后,实证结果保持不变。研究表明,相比单独审计,整合审计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且主要降低了内部控制审计成本。本博士论文的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整合审计模式具有成本优势的观点。第二,本博士论文基于审计质量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单独审计与整合审计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可操控性应计和财务重述在单独审计和整合审计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单独审计样本分别按照行业和年度以及行业、年度和资产规模进行1:1配对后,实证结果保持不变。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单独审计和整合审计在审计质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三,本博士论文基于权益资本成本视角,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单独审计与整合审计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单独审计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果保持不变;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单独审计对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存在于法制环境较差的地区和国有企业中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单独审计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本博士论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为上市公司为何承担更高的审计成本而选择单独审计模式提供了一种科学解释,为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不同内部控制审计模式的差异性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博士论文对内部控制单独审计和整合审计两种审计模式之间的差异开展了探索式研究,希冀有以下几点创新:第一,研究视角上,与已有研究仅从内部控制审计执行成本视角考察内部控制单独审计与整合审计之间的差异,本博士论文分别从审计成本、审计质量和资本成本三个视角实证比较内部控制单独审计和整合审计之间的差异,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内部控制单独审计与整合审计之间的差异。第二,理论上,本博士论文将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构建内部控制审计模式比较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为实证考察内部控制单独审计与整合审计之间的差异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经验证据上,本博士论文将分别从审计成本、审计质量和资本成本三个方面提供内部控制单独审计和整合审计之间差异的经验证据,可以为内部控制审计模式选择决策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模式相关制度提供更多的经验证据,同时可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