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省院省校合作项目《易门与大姚铜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及增储研究》项目(No.2002UBBEA05B004)的子课题《易门铜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及增储研究》的资助下得以顺利完成的。 通过对易门狮凤山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较系统地总结了狮凤山铜矿床的成矿机理,建立了成矿模式,并通过构造地球化学、模糊综合评判模型(FCA)等方法的应用,圈定了重点找矿靶区。 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狮凤山铜矿床的成矿规律。分别对新区8#矿体、59#矿体及凤山西部和南部的六个地段采取的构造地球化学样品,从主要元素频率分布模式、R型因子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主要元素剖面异常图等方面研究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狮凤山铜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该矿床存在火山—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在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标志(富集元素、元素比值Co/Ni、S/Se、Cu/(Zn+Pb+Cu)、Zn/(Pb+Zn)和Cu/Zn的变化)以及元素水平、垂直分带等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VMS和Sedex型矿床有相似之处。进一步总结提出了“火山-喷流热水沉积—构造热液改造-深部岩浆叠加—地下热水氧化淋滤再造”多因复成矿床的矿床成矿模式。 在总结构造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构造地球化学的工作流程。引入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FCA),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凤山59#矿体和凤山南部13中段工作区做了FCA试验。 运用构造地球化学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方法,进行了6个地段的隐伏矿定位预测,共圈定四类靶区23个。综合地层、岩性、有利控矿构造等控矿因素,从中优选出18个重点靶区,部分靶区已被矿山勘探工程证实。实践证明,所使用的找矿方法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