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转变空间增长方式,对道路交通规划利用也提出了新要求。研究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功能的影响特征,有利于科学认识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利用的导向作用,促进道路交通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增长,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能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又有助于高分影像的应用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基于ENVI、ArcGIS平台,以“高分一号”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城市规划边界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长度-半径分维、景观破碎度、威弗组合指数等模型方法,以从化中心城区规划区为实证区域,揭示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功能格局的影响特征。首先,在对高分影像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建设用地和道路,并转为矢量数据;其次,将研究区公路和城市道路转换为统一的道路分类体系,并划分建设用地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测算道路分形特征和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度,分析道路对建设用地功能宏观布局的影响特征;第三,在确定各等级道路的相对独立影响范围基础上,测算各级道路不同缓冲区内建设用地的威弗组合指数,揭示不同等级道路作用下建设用地功能组合结构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特征;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优化城镇道路交通发展与建设用地利用的针对性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1)道路网络分形特征较明显,高、低等级道路的分形特征相似,中等级道路则相反,总体上道路密度和完善度较低。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化与二、三、四级道路高度相关,而受一级道路的影响较小,破碎度由城区向外呈“降-升-降”趋势,反映道路网络对建设用地的聚集、分割效应逐渐减弱。建设用地功能宏观布局呈圈层分布特征,居住、商服用地集中连片分布于核心圈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公用设施用地主要镶嵌分布于中间圈层,工业和村镇建设用地分布在外围圈层,其中村镇建设用地位于最外层,空间表现为环状分散分布;同时,由于研究区经济并不发达、道路尚不完善特点,部分工业、村镇建设用地分布在中间圈层,部分居住用地镶嵌在工业区。 (2)不同等级道路的相对独立影响范围及其对建设用地功能的吸引存在差异。综合道路最大服务范围、一至四级道路相对独立影响范围为600、500、500、400、200m。建设用地的主要功能类型与道路距离整体上成反比,不同等级道路两侧的用地功能类型数量距城市中心越近呈增加和减少两种特征,道路聚合使建设用地功能更加多元化,综合道路周围以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村镇建设三种功能混合的建设用地为主,一、四级道路以居住、村镇建设两种功能混合为主,二、三级道路以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两种功能混合为主,综合看道路对居住用地的吸引力最大。此外,建设用地功能结构由从城市外围向城市中心的空间转换而趋于单调化。 (3)目前研究区道路交通发展与建设用地利用存在规模性和结构性问题,亟待通过“加强规划统筹,促进道路与建设用地协调增长;强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层级交通体系;加强国产高分影像应用,动态监测道路与建设用地发展”等措施优化发展。 (4)与传统遥感影像相比,利用高分影像能够提取部分城市次干路、乡道等宽度较小的道路等,并有利于建设用地功能判读,提高道路和建设用地提取效率,弥补传统遥感数据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