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冬青DSE资源分布及其接种效应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ishab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泛指一类侵入到植物根部表皮、皮层和维管组织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内生真菌,并能形成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等形态结构。DSE广泛分布性以及类似菌根的潜在生态功能,使其在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以乌海、磴口、阿拉善左旗、沙坡头和民勤地区的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蒙古沙冬青DSE真菌时空分布以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并从蒙古沙冬青根组织分离培养DSE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类鉴定、磷脂脂肪酸(PLFA)组成分析,并选取3株DSE进行回接试验,以便探明DSE生态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DSE真菌资源利用及荒漠植被恢复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DSE真菌能够高度侵染蒙古沙冬青根系,并形成有隔菌丝和微菌核结构。5个样地DSE总定殖率为46.83%~64.62%,不同样地和土层具有明显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年际间,2016年5个样地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有增加趋势,乌海、阿拉善左旗和民勤样地微菌核定殖率有降低趋势。2.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乌海样地影响DSE定殖的主要土壤因子为碱解N、脲酶、速效P和温度,磴口为碱解N、温度、磷酸酶和速效P,阿拉善左旗为碱性磷酸酶、脲酶、有机C和速效P,沙坡头为碱解N、速效P和脲酶,民勤为磷酸酶、湿度和脲酶。不同样地影响DSE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为碱解N、脲酶、酸性磷酸酶和速效P。3.从蒙古沙冬青根样分离培养DSE45株,形态学结合分子方法分类鉴定,将45株归为11属9种,即Microascus,Microascus sp.,Pleosporales sp.,Darksidea sp.,Leptosphaeria sp.,Thielavia subthermophila,Phoma betae,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Paraphoma radicina,Alternaria longissima,Thielaviopsis basicola,Comoclathris spartii,Curvularia eragrostidis。4.DSE真菌PLFA主要由C18酸、C16酸和C17酸组成,16:0、18:2 CIS 9,12/18:0a和Summed Feature 8为DSE共有PLFA,相对含量为17.99%~23.97%,占总脂肪酸含量76.40%,为DSE基本PLFA组成。根据PLFA出现频次,可分为高频次、中频次和低频次,其中Microascus sp.特征脂肪酸为C12 Primary alcohol、15:0 ISO和15:0 ANTEISO;Pleosporales sp.特征脂肪酸为14:0 ISO 3OH;Phoma betae特征脂肪酸为13:0 ISO、14:1 at7 Position和15:1 Cis 9(?6);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特征脂肪酸为9:0、Sum In Feature 1和unknown 18.197;Thielaviopsis basicola特征脂肪酸为16:1 Cis 11(?5)、17:0ISO和17:0 ANTEISO;Curvularia eragrostidis特征脂肪酸为Phytanic acid。5.接种Thielavia subthermophila对蒙古沙冬青生长没有抑制性,对沙打旺生长具有致病性。接种蒙古沙冬青生长指标没有明显变化,但矿质元素吸收与对照相比有所减少。接种DSE能显著提高蒙古沙冬青地下部生物量,促进根部生长;同时能够刺激植株顶端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新枝,对植物在荒漠环境中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前,针对甲壳动物免疫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侧重于在免疫刺激剂或环境胁迫下,通过一个或多个免疫指标的免疫反应实验,确定免疫刺激剂对机体的免疫作用。免疫反应是甲壳动物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