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2次 | 上传用户:kaw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费孝通先生在人类学领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引入到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的相关讨论之中,通过反思传统的“汉化”观和“新清史”派有关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的不足,认为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的确立、推行、调整、强化、衰微的历史过程的特点是“变与不变”,指出清代“国语骑射”政策“变与不变”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了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主题,展开必要的学术回顾,提出以“文化自觉”理论为指导,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交代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章入关前“国语骑射”政策的确立。首先回顾满洲先民的语言文字、骑射传统及其对清代“国语骑射”政策形成的影响;接下来阐述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源流追溯的过程中,对“国语骑射”政策奠基性的种种努力;讨论清太宗皇太极在改族称为“满洲”的背景下,最终为后世确立“国语骑射”政策的历史过程。第二章顺治、康熙时代“国语骑射”政策的推行。首先以“首崇满洲”的提出为切入点,考察顺治帝在入关之初推行“国语骑射”政策的状况;其次考察康熙帝通过兴办学校、开创“木兰行围”、加强骑射训练等举措贯彻“国语骑射”政策及其影响。第三章雍正、乾隆两朝“国语骑射”政策的强化。首先以雍正帝“夷夏之辩”的出奇料理为切入点,考察雍正帝对“国语骑射”政策的实施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特点及成效;其次从杀曾静,立正统入手,来考察乾隆帝在“大一统”的旗帜下,为强化“国语骑射”政策而进行的八旗教育改革,钦定新清语、译刻满文《大藏经》、编撰《五体清文鉴》以及恢复“木兰行围”等措施及其影响。第四章清朝后期“国语骑射”政策的衰微与延续。首先以木兰行围的兴衰与翻译科的存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清朝后期“国语骑射”政策的衰微及其原因;其次从“尚武精神”的延续与满语文的“国语”地位不变两个方面来说明清朝后期“国语骑射”政策并没有废止而是仍在延续。结论。回顾全文,并讨论全文的两个主要观点。一是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的演进过程的特点是“变与不变”;二是清代“国语骑射”政策“变与不变”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了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设计了一种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和触摸屏相结合的塑料挤出机温度智能控制系统。介绍了塑料的温度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PLC为控制核心的硬件系统,采用热电偶传感器采集温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生存素(Survivin)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
【正】 金代杰出诗人元遗山,他的诗歌创作,前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赵翼在《题遗山诗》中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确如此。元遗山的“丧乱诗”的沉挚悲凉,
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大,种植方式多种多样,水稻种植机械化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点之一。机械化直播是一种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具有省工、省时、省力等优势,但受区域
以北宋时期脾胃病证"多涎"、"肌体羸瘦"、"腹内虚鸣"、"胃热渴"为例,探讨北宋医家根据藏象理论对脾胃病证的定位定性及治法方药,论证以藏象学说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脾胃病证藏
对滑坡区域进行地表高精度实时三维变形监测,是实现滑坡灾害精准预警的前提。GNSS技术是目前唯一直接获取滑坡灾害实时地表三维矢量变形的手段,但GNSS应用于大范围滑坡监测存
秦牧和余秋雨的学者散文创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他们的学者散文在文化内涵的展示上,在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指向上以及在对"文以
救灾资金(简称救灾款)是指对于遭受风、水、旱、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区,政府用于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保障其基本生活、重建家园的专项资金。救灾资金是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组成
本文选择几种最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式: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模式和托达罗模式,以及国内"景—陈模式"等就他们的假设条件、理论模式、主要观点,理论缺陷等进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