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费孝通先生在人类学领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引入到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的相关讨论之中,通过反思传统的“汉化”观和“新清史”派有关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的不足,认为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的确立、推行、调整、强化、衰微的历史过程的特点是“变与不变”,指出清代“国语骑射”政策“变与不变”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了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主题,展开必要的学术回顾,提出以“文化自觉”理论为指导,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交代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章入关前“国语骑射”政策的确立。首先回顾满洲先民的语言文字、骑射传统及其对清代“国语骑射”政策形成的影响;接下来阐述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源流追溯的过程中,对“国语骑射”政策奠基性的种种努力;讨论清太宗皇太极在改族称为“满洲”的背景下,最终为后世确立“国语骑射”政策的历史过程。第二章顺治、康熙时代“国语骑射”政策的推行。首先以“首崇满洲”的提出为切入点,考察顺治帝在入关之初推行“国语骑射”政策的状况;其次考察康熙帝通过兴办学校、开创“木兰行围”、加强骑射训练等举措贯彻“国语骑射”政策及其影响。第三章雍正、乾隆两朝“国语骑射”政策的强化。首先以雍正帝“夷夏之辩”的出奇料理为切入点,考察雍正帝对“国语骑射”政策的实施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特点及成效;其次从杀曾静,立正统入手,来考察乾隆帝在“大一统”的旗帜下,为强化“国语骑射”政策而进行的八旗教育改革,钦定新清语、译刻满文《大藏经》、编撰《五体清文鉴》以及恢复“木兰行围”等措施及其影响。第四章清朝后期“国语骑射”政策的衰微与延续。首先以木兰行围的兴衰与翻译科的存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清朝后期“国语骑射”政策的衰微及其原因;其次从“尚武精神”的延续与满语文的“国语”地位不变两个方面来说明清朝后期“国语骑射”政策并没有废止而是仍在延续。结论。回顾全文,并讨论全文的两个主要观点。一是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的演进过程的特点是“变与不变”;二是清代“国语骑射”政策“变与不变”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了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