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插入语一直在话语中广泛使用。语言学家对其分类、语用特征及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英汉插入语的研究大多关注其交际功能,而这些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出在二语习得中如何进行英汉插入语教学的建议,但对诸如“语义贫乏”之类的插入语特征的解释却并不多见,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交际双方在话语中准确地使用插入语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以主谓插入语和状语性插入语为例,从结构和语义角度比较它们的特点。随后首先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主谓插入语的结构和语义特点做出解释。接下来运用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解释状语性插入语的结构和语义特征。关于主谓插入语,本文首先探讨了主谓插入语中动词和主语的特征。主谓插入语中动词具有动作性弱化,主观性增强,时态受限和否定性受限四个特点。汉语主谓插入语中的主语要远复杂于英语主谓插入语中的主语。Rooryck(2001)认为插入语动词论元具有语义限制,根据Rooryck的观点,我们发现,主谓插入语不仅具有上述特点,汉语主谓插入语还存在许多变体形式。紧接着,本文研究了主谓插入语语义主观性与语义虚化问题,并将语义虚化分为语义贫乏与语义缺失两类。随后,本文认为主谓插入语与主句的关系取决于插入语自身的特点。主句大致可以看成是凝聚性插入语的补语。分离性插入语可以分析成主句的状语,而中立性插入语则兼具凝聚性插入语和分离性插入语两者的特性。最后,基于非范畴化理论(刘正光&刘润清,2005),本文认为英汉主谓插入语经历了非范畴化过程。英汉主谓插入语均失去了主谓结构的部分特征。相比于汉语主谓插入语,英语主谓插入语失去了更多主谓结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英汉主谓插入语停留在非范畴化的不同阶段。不仅如此,作为非范畴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词汇化意味着由短语向词汇的范畴转移。词汇化是一种快速的游离状态。一些主谓插入语可以有时态上的变化,另外一些主谓插入语可以被否定。这些与非范畴化过程不符合的特点可以通过词汇化来解释。关于状语性插入语,本文主要研究两种状语性插入语:评注性插入语和连接性插入语。基于Lyons(1977),Sweetser(1990)和Palmer(2007)的研究,本文认为评注性插入语是认知情态的标志,评注性插入语的使用反映了期望值与结果的距离关系。其中结果则包括积极结果,消极结果和中性结果三种。连接性插入语则成为一种不能改变形式的固定表达。基于彭家法(2009)的俗语化理论以及Mc Cready&Ogata(2007)和Rossari(2012)的传信理论,本文研究了连接性插入语的俗语化和传信功能,认为俗语化并没有经历范畴转移,而是其短语的中心词发生了语义虚化,从而使整个短语在句中起到词的作用。与此同时,汉语的连接性插入语大部分由“X+说”组成。“说”字具有主观推测和间接推测的传信功能。连接性插入语分为归纳性插入语和演绎性插入语。归纳性插入语的可信度高于演绎性插入语。最后,本文采用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中的“明示—推理模式”认为交际主体在心中经历了一个隐形的过程:从假设、期望到判断,在此阶段,状语性插入语是这一过程唯一可见的结果。因此,状语性插入语通过引导话语假设的方向在话语理解和话语逻辑上起到重要作用。基于顺应理论(Verschueren,1999)中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理论,本文认为状语性插入语顺应了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及心理特点以及社会环境和命题的自身属性,并在语篇衔接上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