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溶岩经天然水化学溶蚀作用,并包括流水与重力侵蚀作用,以及物质迁移和沉积作用等过程及其产生的现象称为喀斯特(karst)。它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物质、能量、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其特征是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差,森林植被遭受到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基岩裸露,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它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也叫岩溶或石山地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峰丛-峡谷生态系统,二是峰丛深洼地、漏斗生态系统,三是溶蚀丘陵、峰林、峰丛-谷地及浅洼石漠生态系统。石漠化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生境的旱生化加剧、人口与资源矛盾等等已经成为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生态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本研究是以忻城县为例,对忻城县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模式方面进行研究,它是针对在忻城县实施的中国-澳大利亚技术合作喀斯特环境恢复项目(Karst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Project简称KERP,下文也简称“澳援项目”)的资助下开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活动取得的成果进行研究。提出适合忻城县喀斯特环境恢复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将治理退化石山地区和扶贫相结合的可持续性模式,并对示范村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为忻城县喀斯特地区提供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为广西乃至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地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借鉴。经调查分析,忻城县喀斯特地区过去在农业生产上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失衡与人口超载、产业结构单一和生产经营水平落后、群众经济收入低与人口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和财政困难、历史上人为和政策因素破坏了生态环境基础、资源缺乏和管理利用不科学。而忻城县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结构、生产方式、经济条件、文化因素、社区组织、资金因素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方面等等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表明,典型示范区的“山上竹木花,地上蔗粮桑,家中猪牛羊,沼气水柜进农家”模式是非常适合喀斯特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既能恢复与重建忻城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非常适合在喀斯特地区推广。经过分析,忻城县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之所以成功实施,其关键是在于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方法上,采用“参与式”方法规划、实施和管理。参与式方法是指发展主体积极地、全面地介入发展过程或发展项目中有关决策、实施、管理、利益分享等过程的一种方式方法。参与式方法能够充分发挥群众的内在动力,激发了村民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积极性,让村民在社区发展中能够支配和利用影响他们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享有控制和决定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实施项目”为“我要实施项目”。能力建设、社区组织建设和发挥妇女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分析中发现,经费问题、社区组织、农民观念与素质、农村人才流失和农民协会行政色彩浓与缺乏高素质的“领头羊”等问题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障碍。因此,为了使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建议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建立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新农村指导员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的能力培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参与式方法,推行参与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妇女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