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1-溴丙烷(1-BP)亚急性吸入染毒模型,研究1-BP对大鼠坐骨神经的毒性作用,并探寻反映1-BP对机体损害的指标;通过对1-BP暴露后大鼠尿样进行检测,寻找特异灵敏的1-BP接触标志物。
方法:
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1-BP暴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均置于动式吸入染毒柜内,分别给予设定剂量的1-BP1250 mg/m3、2500 mg/m3、5000 mg/m3或新鲜空气,每天8小时,每周5天,连续4周。染毒以外时间将大鼠置于代谢笼中收集尿样。实验期间每三天称量一次大鼠体重。染毒结束次日将大鼠称重并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用神经肌电仪测定大鼠坐骨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末端潜伏期及波幅。之后每组取9只大鼠经腹主动脉采血处死,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每组其余3只大鼠灌流固定后对坐骨神经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尿中3-溴丙酸进行测定,采用ICP-MS法对尿样进行总溴测定。
结果:
1.1-BP染毒期间暴露组大鼠逐渐出现食欲减退、活动减少和被毛稀疏凌乱等表现。染毒期间,低、中浓度染毒组大鼠体重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小于对照组。高浓度组体重呈下降趋势,体重绝对值在染毒第1周后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染毒3周后高浓度组大鼠后肢肌力明显下降。
2.神经电生理检查:各暴露组大鼠双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高浓度组双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感觉神经末端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或P<0.01),低、中浓度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暴露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电刺激波幅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
3.血常规检查:染毒结束时高浓度组大鼠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染毒组大鼠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生化检查:暴露组的AST、AL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P、IgG含量随暴露浓度增高而显著升高,CK、CP、IgM和钙离子随暴露浓度升高而呈降低趋势;
4.病理学检查显示高浓度组大鼠坐骨神经髓鞘疏松变性、排列杂乱,部分呈现空泡样变,轴索肿胀、偏移,间隙增宽。
5.尿中1-BP代谢物测定结果显示,各暴露组大鼠尿中总溴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尿中总溴含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且和暴露浓度成正相关。尿中3-溴丙酸含量低于使用方法的检出限值。
结论:
1.1-BP暴露可引起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下降和末端潜伏期延长,运动神经比感觉神经损伤更敏感;还造成坐骨神经髓鞘和轴索的病理改变。坐骨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作为1-BP神经损伤的早期检测指标。
2.MCV、MCH、MPV和AST、ALT值的变化对1-BP暴露敏感,且呈现剂量反映关系,血清中TP、IgG、CK、CP、IgM和钙离子值也随1-BP暴露而发生显著变化,这些指标具有作为1-BP毒性作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3.大鼠尿中总溴含量对1-BP暴露比较敏感,能够反映1-BP暴露情况,因此,尿中总溴值具有作为职业性1-BP接触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