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到现在,一百年间无数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理论推导以及实证分析证明了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技术进步本身在于创新,创新本质上来源于对知识的利用与开发,于是知识溢出理论逐渐成为了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然而从知识到最终的产出,除了要经历知识过滤、企业生产还缺少一个隐性的环节。随后Acs与Audretsch等学者在熊彼特理论基础上提出创业理论,并认为创业作为知识的导体,可以有效地减少知识的过滤程度,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本文结合创业学派的理论知识,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和实证研究,分析创业是如何影响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首先,本文通过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旬西方经济发展史的研究,试图从时代背景与工业、科技革命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熊彼特两大观点之间的矛盾性,再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成熟度概念来解释两种观点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互补的关系,进而分析创业对创新乃至经济增长的意义。其次,本文构建内含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型,证明创业、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基于熊彼特的毁灭性创新理论及Aghion和Howitt(1992,1998,2007)提出的毁灭性创新模型,结合Acs等学者有关创业创新和知识过滤理论,以及Sanders所提出的知识范式理论,构建了详细的知识转化流程图和创新能力方程,进而对毁灭性创新模型中提出的代表创新能力的泊松到达率进行研究,从数理角度研究影响创新产生和转化应用过程的具体因素,进而推导创业、知识过滤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过滤程度、经济全球化程度及创业活动影响创新能力,进而影响经济稳态水平。知识存量和知识弹性对经济的稳态增长率起到正向作用,而知识过滤则对经济增长是负作用。创业作为知识过滤的导体,是减小知识过滤程度、加大知识溢出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再次,本文构建基于创业的经济增长模型,证明创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在熊彼特创新理论和Acs与Audretsch为主的学者所总结的创业理论基础之上,结合Cohen和Levin所提出的技术机会、中间产品等概念,借鉴Tong基于高科技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思路,引入创业因子,通过分析创业、创新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创业的经济增长模型,从数理的角度证明创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从创业自身的活跃性和对产业数量发展的角度说明创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创业可以减小知识过滤并且提高创新活动能力;创业因子越大,经济的稳态增长率越高;产业数量增速越快,经济稳态水平越高。由创业活动引发的新兴产业诞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最后,本文借助CPEA指数作为衡量创业活动的标准,利用VAR模型对我国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来分析创业活动的实际影响效果和造成相应影响的原因,进而对本文所构建的数理模型的推导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同时,利用现有的抽样数据对东北三省、北京市、江苏省和广东省这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CPEA指数估算,对比不同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创业活动水平,并针对企业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几点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期要求以及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