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腔增强拉曼光谱及其对变压器故障特征气体的检测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行变压器故障特征气体(N2、O2、CO2、CO、H2、CH4、C2H6、C2H4、C2H2)含量是反映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故障及老化状态的重要特征量,持续开展多组分特征气体高灵敏度、高精度检测的先进方法研究对保障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光谱气体检测技术,拉曼光谱法利用单波长激光即可实现多组分气体的同时检测,具有选择性高、不易老化、气体组分间无交叉干扰、不消耗样品等优点。然而,气体拉曼检测灵敏度低、准确度亟待提高等问题制约了拉曼光谱法在气体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开展变压器故障多组分特征气体V型腔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研究,计算了V型谐振腔的最优参数;搭建了V型腔增强拉曼光谱变压器故障多组分特征气体检测平台;研究了变压器主要故障特征气体的拉曼谱峰特性;建立了结合光谱内标的多因素校正拉曼光谱气体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工作有:(1)提出了V型腔增强拉曼光谱变压器故障多组分特征气体检测方法。理论计算并获得了V型谐振腔的光学稳定条件与腔内激光谐振条件;建立了谐振腔输出拉曼光强度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了V型谐振腔内激光功率有效增强的最优参数(腔长、镜片曲率半径、镜片反射率等);建立了V型谐振腔光反馈频率锁定方法,得到了反馈光的反馈相位对腔内激光强度的影响规律:当反馈相位处于最优值时,谐振腔激光透射曲线呈左右对称状态,腔内激光功率最大;获得了光反馈效率对拉曼光谱分辨率的影响规律。(2)基于V型腔增强拉曼光谱的理论计算,搭建了V型腔增强拉曼光谱变压器故障多组分特征气体检测平台,实现了腔内激光2200倍的增强。研究N2、O2、CO2、CO、H2、CH4、C2H6、C2H4、C2H2等气体的检测特性,获取了各气体的拉曼光谱图,确定了各气体的特征拉曼峰波数分别为2327、1554、1388、2142、588、2917、2955、1344、1972(单位cm-1);在1 atm腔内压强、200 s积分时间下,各气体的检测下限分别为:3.9、2.8、0.76、2.0、0.79、0.25、0.32、0.35、0.27(单位μL/L),实现了变压器多组分故障特征气体的拉曼光谱高灵敏度检测。(3)研究了N2、O2、CO2、CO、H2、CH4、C2H6、C2H4、C2H2气体及内标气体(SF6)特征拉曼峰的气体分压特性、激光功率特性与温度特性。各气体特征拉曼谱峰的强度(峰高、峰面积)均随气体分压、激光功率线性变化,且线性度极高;各气体特征拉曼峰的峰强与频移均随温度升高而近似线性降低。通过对混合气体的特性研究可以得出,气体组分的变化并不影响各单一气体的分压特性、激光功率特性、温度特性。(4)提出了结合光谱内标的多因素校正拉曼光谱气体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腔增强拉曼光谱气体检测特性(检测下限、准确度、重复性等);建立了气体拉曼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结合光谱内标,有效校正了腔内激光功率波动、温度变化、探测器性能波动、光路变动等因素对多组分气体定量检测的影响,提高了气体拉曼光谱的定量准确度。9种气体的定量准确度高于95%,实现了变压器主要故障特征气体的高准确度定量检测。论文研究为运行变压器故障特征气体拉曼光谱在线监测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出的V型腔增强拉曼光谱气体检测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微量气体的检测,拓展了拉曼光谱在微量气体检测领域的应用。
其他文献
汽车智能化能有效减少事故、缓解拥堵、降低能耗并提高道路利用率,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作为汽车智能化的典型代表,自动驾驶技术将信息、传感、通信、控制、计算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起来,代表着未来汽车技术的战略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发展方向。得益于道路结构统一、交通流向明确、环境相对封闭、车辆行驶规则确定等优势,高速公路下的自动驾驶有望成为自动驾驶技术走向商用的第一步。本课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
微化工技术有助于实现化工过程的高效、绿色、安全生产,对缓解当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微化工技术的核心是微反应器,由于其特征尺度小、比表面积大,因而具有极高的热质传递速率,在化学、化工、能源、生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微反应器中,催化剂负载在通道壁面的方式可以避免催化剂分离和回收问题,但受限于反应器尺寸,催化剂负载面积极小。填充床微反应器虽然能显著增加催化剂负载面积,但会导致反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因其反应条件温和、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优势,在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中显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开发高效稳定的光催化剂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光催化材料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光催化反应效率低、反应机理不明确等问题制约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本论文以发展高效、稳定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为目的,紧密围绕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揭示光催化反应过程等三个方
柔性制造单元(Flexible Manufacturing Cell,FMC)是一种小型的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不仅能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而且所需的投资少。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后能够进一步整合成更大型、功能更多的FMS,正是FMC的这些优势,使其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目前国内外对FMC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单元设计、单元调度等方面,对FMC可靠性分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能源技术发展中,锂硫(Li-S)电池以高理论比容量、高能量密度、环境友好和价格低廉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极具应用前景的储能系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i-S电池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单质硫和硫化锂是电子/离子绝缘体,硫正极在充放电循环中体积变化大,多
随着微电子芯片朝着高度集成化、高功率和三维堆叠化方向飞速发展,其面临的散热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冷却方式已无法满足散热要求,亟需发展芯片级冷却技术以满足平均热流密度100 W/cm2和局部热点热流密度1000 W/cm2的热管理要求。微流道冷却技术具有传热系数高、微型化和集成化的优点,被誉为微电子元器件最具前景的热管理方法之一。然而随着微电子芯片散热难度持续增加,亟需针对芯片热管理实际面临的高热流密度
镁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有望应用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减少碳排放,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镁室温塑性差、强度和弹性模量低等不足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合金化作为一种传统手段被广泛运用在镁合金设计中以期改善镁的力学性能。为了更高效经济地设计新型镁合金,需要弄清合金元素对镁变形力学行为,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目前,对于镁弹性变形行为的理论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元器件的能耗不断提高,传统的冷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电子元器件的冷却需求。鉴于此,一些基于相变冷却方式的新兴冷却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其中,喷雾冷却技术以其冷却能力强、换热表面温度低且分布均匀、冷却工质需求量少等优点,被认为是解决大功率电子元器件散热的首选冷却技术。喷雾冷却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现象是液滴撞击固体表面的运动及蒸发传热过程。亲-疏水混合表面是一种同时具有亲水性
近年来,微反应器技术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在化工、能源、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尤其在化工生产中,微反应器能够强化热质传输,提高反应效率,降低反应能耗,提升操作的安全性,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催化膜微反应器是一种新型微反应器,融合了微反应器技术与膜技术的优势。尤其是,催化膜微反应器具有微通道结构与膜结构,能够解决常规微反应器内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时气液界面传质阻力大的问题,从而提高转化率,优
生物质能是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化石燃料大量消耗引起的能源短缺,还能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厌氧发酵制氢烷气是一种低成本且可持续的气态生物燃料生产方法,在相对温和的反应温度(35~55°C)和环境压力下,厌氧微生物可以将微藻和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废弃物降解为生物燃气。然而,生物质致密的细胞壁结构限制了微生物对胞内有机质的可及性,阻碍了小分子底物的跨膜传递,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