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使用Power Breathe 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吸气肌训练(IMT),观察IMT对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及下肢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50例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训练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科常规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及针灸治疗)。训练组在常规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使用Power Breathe K5吸气肌训练器进行带有阈值阻力的吸气肌训练,阻力值LOAD=30%MIP最大口腔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依据每周重新测得的 MIP 值,相应调整吸气训练阻力);对照组在常规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无效阈值阻力LOAD=3cmH20的吸气肌训练。IMT训练30次为1组,2组/日,6日/周,共训练6周。利用K5记录参与者吸气肌功能指标:吸气肌肌力指数 S-index/MIP(cmH2O)、吸气流速峰值(Peak of Inspiratory Flow,PIF)(L/s)、吸入空气量Volume(L)、能量Energy(J);利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利用床旁自主MotoMed有氧踏车时间M(min)对运动耐力进行评估。同时各指标均在训练前后由同一人进行评定。结果:1)训练前,训练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训练后,MIP、PIF:训练组组内比较,结果高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1);Energy:训练组组内比较,结果高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Volume:训练组、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MBI评分:训练组组内比较,结果高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高于训练前(P<0.01),两组组间比较,训练组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踏车时间M:训练组组内比较,结果长于训练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长于训练前(P<0.01),两组组间比较,训练组踏车时间长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卒中后进行吸气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运动耐力;2.卒中后进行吸气肌训练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卒中后进行吸气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吸气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