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胞嘧啶脱氨酶(bCD)突变体D314A联合5-氟胞嘧啶(5-FC)在鼠移植瘤模型中对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构建含野生型bCD基因(bCDwt)及bCD突变体D314A基因(bCD-D314A)两种携带绿色荧光蛋白重组慢病毒载体,将其感染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并获得稳定转染细胞系—LoVo/null、 LoVo/bCDwt及LoVo/bCD-D314A。将LoVo细胞、 LoVo/null、LoVo/bCDwt及LoVo/bCD-D314A等四种细胞分别皮下注射至Balb/c裸鼠体内构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LoVo细胞接种两周后,腹腔注射PBS或5-FC(500mg/kg),每日1次,连续2周。观察小鼠皮下肿瘤体积和生存情况。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含野生型bCD基因(bCDwt)及bCD突变体D314A基因(bCD-D314A)的重组慢病毒质粒。慢病毒载体具有高效的基因传递的效率,RT-PCR证实bCDwt及bCD-D314A基因已经成功进入了LoVo细胞,在各治疗组中,单独转移基因或单独使用5-FC均不能影响肿瘤的生长,然而bCDwt/5-FC和bCD-D314A/5-FC治疗后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并显著延长裸鼠的生存期(P<0.05)。bCD-D314A/5-FC组较bCDwt/5-FC组更能抑制肿瘤的生长(P<0.05),而且bCD-D314A/5-FC治疗组裸鼠的生存期明显长于bCDwt/5-FC组(P<0.05)。结论:相对于野生型bCD,bCD-D314A突变体能够显著增强抗肿瘤的效应,有望为结肠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