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具有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关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民生。然而这一产业若没有政策支持,仅靠企业自身推动,很难跨越初期发展障碍,政府产业政策对光伏产业格外重要。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历数次起伏。2011年欧美国家对我国光伏产业实施“双反”调查使得行业遭受重创。2012年起,政府密集出台多项产业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市场准入标准、科技研发扶持、金融市场指导、上网电价要求都做了较为细致的规划,无论是在数量、力度还是合理度上都较之前有所提升。在经历数年恢复后,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逐渐摆脱过去的产能严重过剩和无序竞争的状态。国内市场逐渐开拓,截至201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已经连续两年世界第一,产业整体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产业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效应,尚有待分析。因此,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光伏产业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理,对现行产业政策评价和未来政策制定方向都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现阶段对于光伏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发现学者在对产业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时,存在产业发展情况评价标准单一,政策变化时点选取随意化、主观化等问题。因此本文引入产业竞争力概念,在分析光伏产业环境竞争力、产业链与价值链竞争力等多个因素的基础上,评价产业整体发展情况,并论述政策因素所起到的作用。继而通过实证模型,在企业层面上验证了政策对竞争力的影响。模型使用企业经营能力指标和产能水平指标代表企业竞争力,并运用邹至庄检验,确认2012年为光伏产业政策变化时点,在2012年产业政策集中实施后,光伏企业经营能力和产能水平都有所提高,整体竞争力提升。且这一提升通过增加企业劳动力水平、科技研发投入实现。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继续鼓励技术创新、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刺激国内光伏需求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