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他霉素属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一种,可以选择性地抑制酵母菌和霉菌,对于纳他霉素等生物抑菌剂的抑菌机理研究以生物化学方法居多,本论文以葡萄采后灰霉菌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细胞及亚细胞水平、代谢水平及分子水平等方向进行研究,旨在为鲜食葡萄采后贮运过程中灰霉菌的控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生理代谢水平上,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纳他霉素处理下灰霉菌丝的生长抑制率、菌丝干重、产孢量、孢子萌发抑制率、菌丝电导率以及麦角固醇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纳他霉素抑菌液浓度越高,对灰霉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越高,菌丝干重以及产孢量越低;浓度为500mg/L的纳他霉素抑菌液抑菌效果最佳,此时对灰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分别达87.28%和64.349%,菌丝干重和产孢量较对照分别减小58.86%和69.62%,并且进一步增大纳他霉素的浓度各指标变化不明显;经纳他霉素处理过的灰霉菌丝电导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迅速增加,在浓度为500mg/L时处理10h后的菌丝细胞膜透性达到70.57%±3.0%,同浓度下培养3d的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仅为48.60 μg/g±3.82 μg/g;在活体损伤接种中,500mg/L的纳他霉素处理过的果实表面病斑面积仅为26.103 mm2。在分子水平上,纳他霉素并未使BcPG1、BcPG2和BcPG3三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这三个基因与调控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分泌有关;而编码甾醇14-α去甲基酶的CYP51基因表达量出现上调、编码甾醇3-酮还原酶的ERG27基因表达量出现下调,这两个基因均与真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合成有关。在细胞及亚细胞水平上,通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到经纳他霉素处理的菌丝表面出现皱缩,生长点出现畸形;超微结构中,菌丝细胞壁出现薄厚不均或增厚现象,细胞膜部分溶解,细胞内容物外渗,线粒体等细胞器溶解,并有质壁分离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