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人仿真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步行系统通行效率研究 ——以成都市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fu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路权独立、绿色低碳等特点,并承载了城市居民大量的日常出行、上班通勤等活动,是实现城市高效通勤的有力途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站区接驳系统规划、建设未能高效协同,导致部分站点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需要站区各类型交通方式相互协调配合,通过优化末端出行完善站区交通体系,实现居民高效、便捷接驳,而步行作为与轨道交通接驳的最重要交通方式,其合理布局对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率使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步行系统的通行效率为研究切入视角,选取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作为研究对象,以早晚高峰时间段为仿真区间,利用Anylogic仿真模拟软件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步行系统进行仿真建模和研究分析。选取成都市30个典型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基于站区用地类型进行站点归类,将其划分为居住-均衡型、居住-公园型、居住-商业型、居住-公服型、居住-待建型5类站点。结合区位特征在居住-均衡型中选取实例站点,进行仿真建模和解析。首先,结合相关规范导则、文献阅读、仿真软件需求和实地调研对仿真情境中空间要素进行筛选,确定空间要素指标,收集实例站点相关指标数据;通过使用类别计算法及结合实地调研、地铁刷卡数据等确定行人步行交通量、步行速度、行人构成、行人尺寸及组队行人比例等模拟参数。其次,结合步行空间数据及行人参数,利用Anylogic软件对实例站点进行仿真建模,输出实例站点行人密度图及行人密度数据,量化分析轨道站点地区步行系统的通行效率;然后,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探究行人密度与步行空间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得出行人密度主要与商业用地占比、公服用地占比、商业服务设施数量、公服设施服务数量、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数量、路网连接度、人行道平均宽度、地块出入口数量以及交叉口密度9个因素相关。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步行空间优化策略,主要包括用地功能布局、街道网络形态及空间设施环境三个方面。以龙爪堰站点为例,通过增强土地多样性、引导服务类设施合理布局、优化路网布局、增强路网连通度、增强步行空间连续性以及优化开敞空间等改造方式,并对优化改造后的龙爪堰站区进行仿真建模,将现状仿真与优化后仿真进行对比,明确优化效果。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区步行系统亟需完善的现实需求,基于多维空间视角,从微观的个体的“人本尺度”出发,并运用新技术探讨站区步行行为与空间系统的关系,以期为高效站区步行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遭受7.0级地震,该次地震造成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景区内自然人文景观严重受损、大量人员伤亡并造成73671间房屋损坏。鉴于此,论文在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九寨沟世界遗产地藏族村寨灾害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课题支撑下,以提升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木构民居抗震性能为研究目的,围绕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民居建筑的震害特征与致灾机理展开研究。通过对8·8地震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