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纤维素是一种由细菌合成的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因其具有三维纳米网状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和可塑性等性能,已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纤维、高强度纸、人工皮肤等领域。然而细菌纤维素结晶度高、难溶解、难加工,且官能团比较单一导致了细菌纤维素的抑菌性和保湿性等不足,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壳寡糖(COS)具有很好的抑菌性和保湿性。本研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壳寡糖,改性细菌纤维素,并对其作为创伤敷料潜能的相关物理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本研究以木醋杆菌为生产菌,通过MTT法检测木醋杆菌生长周期,旨在筛选出活力最佳时期的木醋杆菌,为细菌纤维素的合成奠定基础。将壳寡糖添加到木醋杆菌的培养体系中,通过控制壳寡糖的添加量(w/v%:0%、0.5%、1%、2%和3%)制备壳寡糖-细菌纤维素湿膜,冷冻干燥后分别得到BC0、BC1、BC2和BC34种壳寡糖-细菌纤维素海绵(当壳寡糖的添加量为3%时,未有细菌纤维素产生);并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和扫描电镜对改性海绵进行表征,同时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法(GFC)对剩余培养基进行分析。同时对壳寡糖-细菌纤维素海绵的产量、吸湿性及渗透性进行检测分析。最后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抑菌实验和动态凝血实验对壳寡糖-细菌纤维素海绵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显示,MTT法检测木醋杆菌生长周期的实验发现,在培养第四天时木醋杆菌的活力最佳。通过对BC0、BC1、BC2和BC3结构的观察及产量、渗透性、吸水性的测定分析,发现壳寡糖成功改性细菌纤维素;随着壳寡糖量的增加,壳寡糖-细菌纤维素海绵的产量不断减小,网孔先减小后增大。与此同时,壳寡糖-细菌纤维素海绵的渗透性和吸水性先增大后减小。剩余培养基的GFC显示:壳寡糖在细菌纤维素合成的过程中分子量未发生变化,指示了壳寡糖未发生降解和分解。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壳寡糖-细菌纤维素海绵对3T3细胞毒性均为0级,BC0、BC1、BC2和BC3的相对增值率(RGR)均大于等于100%,说明它们均促进了细胞的生长并且BC2的促进效果均好于BC0、BC1和BC3。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壳寡糖-细菌纤维素海绵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和绿脓杆菌均具有抑菌作用,且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抑制作用好于绿脓杆菌,其中BC2的抑菌效果最好;和细菌纤维素相比壳寡糖-细菌纤维素海绵抗凝血效果较差,即壳寡糖-细菌纤维素海绵都具有一定的促凝血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经壳寡糖改性得到了三种改性细菌纤维素海绵(BC1、BC2、BC3)。壳寡糖能够提高细菌纤维素的抑菌性和持水性,不同量的壳寡糖会导致细菌纤维素的物理性能的改变,对细菌纤维素的生物相容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促进细胞的生长,促进伤口的愈合;其中BC2的物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在创伤敷料上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