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地理区划主要依据的是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等特征是对地理空间进行分区。不仅综合反映了研究区域内的温度、水分、生物等自然环境的特征和地域差异,同时兼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是环境治理措施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前提和基础,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将福建省67个县市的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年均温、一月均温,七月均温、蒸发量、平均风速、大风日数、相对湿度、霜日数和积温等十一个气候指标用SPSS16.0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得到的两个主成分分别用K均值分类法和基于改进的单纯形法投影寻踪法进行分析处理,依据现有的福建省的气候区划图,可以得知,基于改进的单纯形法投影寻踪法不仅计算迅速,而且结果更为精确。⑵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的更加明显,也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过程。本研究模拟了在GISS、GFDL和UKMO三种模式下福建省的水分以及热量的变化情况,即CO2浓度倍增时对福建省生态地理区划的影响。首先根据福建省67个县市的原始自然气候指标,用一元线性回归得出各自然指标和温度与水分的相关系数,然后计算出CO2浓度倍增时各自然指标的数值,再用投影寻踪技术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模式下,对福建省的生态地理区划影响不大。⑶本研究以福建省为例,综合了福建省67县市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24个指标,运用SPSS16.0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五个主成分值,再运用改进的投影寻踪技术对五个主成分值进行计算分析,依据结果,结合福建省的生态区划图、地貌、气候、土壤分区图等比较分析,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将福建省分为六大生态地理区域,并提出了各个区域的综合整治的方案和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为福建省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⑷福建省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通过对福建省的生态地理区划的指标的对比分析,依据福建省的生态地理区划结果,研究发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沿海城市普遍比内陆城市经济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但沿海城市中城市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针对以上情况,沿海城市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明确城市职能分工,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加强产业合作。内陆城市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