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佛教管理中的政教关系——以1949-1966年的佛寺管理为中心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q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儒家文化为本位的王朝政教交涉、儒释道三教和合的历史传统中确立了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席之地。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佛教一度与皇权发生了冲突。在政教两界不断调适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寺庙管理的双轨模式,即政府的外部的僧官制度和寺庙内部的戒律规范相结合的双重模式。 近代以降,面对佛教的衰微,佛教界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佛教复兴运动。与此同时,近代民族国家的成立,佛教界面临着现代转型与自我身份转变的双重困惑,在与国家的力量博弈的过程中,佛教团体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促使政府的宗教管理迈上了法制化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佛教审时度势,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不仅完成了自身寺庙丛林制度的变革,而且进一步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提出了“生产化”“学术化”的口号,迅速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后,佛教界主张先做一个好公民,才能做好一个佛教徒。此时,党和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佛教,使佛教成为人民团体式的行政单位。佛教界和政府的关系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佛教徒的公民身份与信徒身份发生了紧张,这使得中共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两大政策流于形式。
其他文献
学位
马库斯·加维(以下简称加维)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提出了以“全世界黑人携手共进,返回非洲”为核心内容的加维主义思想。领导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黑
印度有着悠久的文明与灿烂的文化,是其所在南亚地区的头号强国,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在核武器发展道路上,它走了一条与众不同之路。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
本文将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对西方史学的引进和借鉴放在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在对史学近代化进行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近代化分期理论,并廓清史学近代化与近代
作为早期儒学的孔子儒学是春秋时期官学零落、学术资源散落于民间的结果。孔子儒学既是对散落的学术资源的整理、加工与传播,更是对当时现实社会政治文化的批判,是对超越现实更
因庚子之变,清末士人渐渐认识到普通民众对于构建现代国家的重要性,于是掀起了一场对下层民众的启蒙运动。而梁启超等人受域外政治小说刺激,揭橥“小说界革命”的旗帜,欲借助小说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人和演说家。他是超验主义文学的创始人,超验丰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被誉为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
对于中国古代罪刑关系问题的研究,可以说内容已相当丰富,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罪刑关系是罪刑法定的,有的认为是罪刑非法定的,还有的认为两者兼而有之。通过对这几种观点的分析
江苏省教育会是清末创办最早、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性教育社团,在其存在22年的时间里,近代中国经历了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三个时期。政权的几经更迭,使得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