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生物冠特性及其对纳米颗粒吸附重金属的影响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2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环境中大量存在的生物大分子,如腐殖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表面活性剂等,易与排入水体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相互作用,在其表面形成纳米级的有机物包层,即“生物冠(Biocorona)”。生物冠会改变NPs的表面特性及稳定性,影响NPs对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如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进而它们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归宿。为了研究生物冠的特性及其对NPs吸附重金属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活性污泥蛋白、模型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及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这些生物大分子在NPs表面形成的生物冠特性,研究了其对NPs聚集沉降的影响,探讨了生物冠对重金属吸附及生物毒性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借助TEM研究了活性污泥蛋白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 O2NPs,TNPs)和氧化锌纳米颗粒(Zn O NPs,ZNPs)表面形成的蛋白冠结构。通过shotgun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TNPs和ZNPs蛋白冠中分别有30种和9种蛋白质,同时总结了它们对TNPs和ZNPs在活性污泥中分布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蛋白冠对TNPs和ZNPs聚集沉降的影响。ZNPs在蛋白质浓度为35、53和106 mg/L时的聚集沉降比率分别为13%、14%和18%,而TNPs相应的聚集沉降比率分别为21%、30%和41%。蛋白质促进了ZNPs溶解产生锌离子,并通过锌离子架桥作用促进ZNPs聚集沉降;而随着蛋白质浓度增加,其产生高分子架桥絮凝作用增强了TNPs聚集沉降。以牛血清白蛋白(BSA)、海藻酸钠(Na Alg)和腐殖酸(HA)作为模型NOM研究了它们对TNPs和氧化铈纳米颗粒(Ce O2NPs,CNPs)聚集沉降和吸附Cd2+和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b2+和Cd2+在20-120 mg/L范围内,HA和Na Alg显著促进了TNPs和CNPs对这些金属离子的吸附(p<0.05),而BSA对这些金属吸附的影响甚微。TNPs-HA和TNPs-Na Alg对Pb2+的吸附分别提高了14%-41%和16%-57%,对Cd2+的吸附分别提高了12%-112%和22%-143%。与CNPs相比,CNPs-HA和CNPs-Na Alg对Pb2+的吸附增加了21%-71%和23%-65%,对Cd2+的吸附增加了26%-45%和45%-91%。并且NPs和NPs-NOM对Pb2+和Cd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增加离子强度(0-100 m M NaCl)降低了NPs-HA/Na Alg和NPs对Pb2+和Cd2+的吸附。探讨了EPS冠对TNPs和CNPs吸附重金属及其生物毒性的影响。蛋白质组学鉴定发现TNPs和CNPs的EPS冠中分别存在42和13种蛋白质,其中丰度前10的蛋白质里有三种共有蛋白。EPS冠显著促进了NPs对重金属的吸附(p<0.05),TNPs-EPS对Cd2+、Cu2+、Ni2+、Pb2+和Ag+的吸附量分别是TNPs对5种金属离子吸附量的4.4、4.2、3.9、6.7和8.8倍,而CNPs-EPS对Cd2+、Cu2+、Ni2+、Pb2+和Ag+的吸附量分别是CNPs对5种金属离子吸附量的5.0、5.4、7.0、7.6和8.5倍。NPs和重金属均会对大肠杆菌产生毒性,且除了重金属浓度为50 mg/L的NPs-Cd/Ag外,二者联合对大肠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p<0.05)。NPs-EPS冠通过增强NPs携带重金属而增强了对大肠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显示出更大的生物毒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以壬辰八月纪念孔子圣诞为契机,来重新反省与审视传统礼教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实际上它就是华夏共同的伦理政治基础,正是有赖于它,中国才自古就成为礼仪之邦,谦谦君子的国度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都对农业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国家都重要.有鉴
合肥市降雨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旱涝问题十分突出。雨水花园是城市雨洪处理的源头设施,能滞留雨水、有效削减暴雨径流、减轻城市雨洪灾害,可用以改善合肥市现存雨水问题。此外,为“体检”雨水花园景观设计的成果是否理想,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雨水花园景观设计评价的研究课题出发,运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得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将合肥市庐州大道沿线的雨水花园作
西方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常都是以市场化利率为前提,以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为基础,并且借助于各个金融市场之间金融产品价格的协调变化,使得不同市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