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束模式SAR大场景成像算法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lh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一种具有极高分辨率的雷达系统。聚束模式下,通过调整天线指向使得波束持续照射固定场景,可以突破天线波束宽度对合成孔径长度的限制,从而获得非常高的方位向分辨率。另一方面,随着合成孔径长度的增加和分辨率的提高,目标的越分辨单元走动( Migration Through Range Cell, MTRC)也会随之加剧。MTRC会造成图像的失真和散焦,不仅降低图像质量,而且是限制成像区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高分辨率、大成像区的聚束SAR成像算法对MTRC补偿的要求很高。本文讨论了聚束模式信号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极坐标格式算法(Polar format algorithm, PFA)和距离徙动算法(Range Cell Migration, RMA),以及新出现的大场景极坐标格式算法(Widefield Polar Format Algorithm, WPFA)和差分多普勒频率算法(Differential Doppler Algorithm, DDA)。这些算法在对回波信号的运动补偿、信号的存放格式、信号相位历史所在的坐标系、MTRC补偿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在图像质量、计算量、算法复杂度和应用范围等方面的性能也各不相同。PFA没有完全补偿MTRC,剩余的相位就造成了距离弯曲现象。距离弯曲极大的限制了PFA的成像区半径和应用范围。通常采用图像域插值的方法校正几何失真,而利用空变滤波器使散焦的点重新聚焦,这些校正方法可以减轻距离弯曲对成像范围的限制。RMA、WPFA和DDA算法本身具有完全补偿MTRC的能力,因此它们没有成像区大小的限制,但是它们的计算量要大于PFA。计算量也是衡量算法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有的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简化了几何校正通常所采用两维插值,并且改进了WPFA和DDA算法,这些改进有效的提高了算法性能。
其他文献
在非协作通信领域,为了获得发送方更多的有效信息,需要对接收数据的信道编码方式进行识别,并恢复出其编码参数,从而为后续信息处理提供依据,因此信道编码识别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
视频压缩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大范围的应用。2003年制定的H.264标准,编码效率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编码标准。码率控制技术作为编码器中重要技术,在各种视频编码标准,如MPEG2, MPE
分形理论是现代数学与非线性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近年来,它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分析中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形图像压缩作为一种新的图像压缩方法,具有潜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进一步应用,电力信息化在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电力生产数据、销售数据
网络编码是一种从网络总体或系统性的角度出发,有效解决最大流量、路由策略等问题的新的信息传输技术。网络编码可以利用其在网络节点上对所要求传送的消息作适当的线性或非线
电力网络是已有的分布范围最广的有线网络,利用现有的电力网作为信道,实现数据传递和信息交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低压配电网面向用户,配置情况复杂,线上存在大量噪声,并且负载工作状态随时变化,导致低压电力线载波信道传输特性复杂多变,直接影响了载波通信的可靠性。因此,如何保证数据在低压配电线路中的可靠传输成为电力通信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针对低压配电网的信道特性及现有调制解调技术的局限性,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