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化废水具有排放量大、成分复杂,难降解等特点,属于有毒有害的高浓度废水。焦化废水一旦泄漏进入含水层,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这种污染延续的时间可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及难以逆转性,严重制约着地下水环境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甚至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本文以唐山某焦化厂为研究对象,根据调查,该焦化废水已经对周边包气带、地下水环境等多方面造成污染。因此,研究焦化厂地下水污染是非常有必要的,弄清该焦化厂地下水的污染源、污染途径以及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为该焦化厂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提供切实有效的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资料收集并结合野外地质环境勘查、水文地质试验、水位监测等方法,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通过研究区12眼地下水监测井取样分析,进行了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有75%的监测井出现不同因子的超标,超出地下水Ⅲ类标准的指标有14项,其中JC12#监测井有11个组分超标,超标组分最多。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程度,采用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以轻污染和极重污染为主,其中有5眼监测井出现极重污染,主要集中在厂区的东南部,污染程度最严重的组分为氰化物和挥发酚类。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目标含水层概化为一层三维非稳定流潜水含水层,并建立相应地下水污染数学模型;根据水质评价结果,选取焦化厂特征污染物中超标倍数较高且危害性较大的氰化物作为模拟运移因子,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研究区地下水中氰化物浓度在不同情景下的时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初步分析了氰化物在浅层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最后提出了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问题的防控措施。模拟结果表明:氰化物在地下水迁移过程中,对流和弥散是造成其迁移的主要原因。氰化物主要向污染源的下游方向迁移,污染源两侧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污染范围基本呈对称分布,且污染晕呈现横、纵方向迁移距离不等现象,横向迁移距离小于纵向距离,因此,污染晕多以羽状或近似椭圆状分布。当氰化物持续不断地进入地下含水层时,污染源下方地下水氰化物浓度最高,随着向周围扩散,浓度值向两轴方向逐次递减。氰化物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与距污染源的距离有关,且距污染源越近,地下水污染程度越高。当污染源被有效移除后,随着时间推移,污染晕的重心由污染源下方逐渐向水流下游方向迁移,且污染晕最高浓度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